...

圖片來自:Google


昨晚看了新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讓人心情沉重。這種題材的電影,除了要表達的主要問題——兒童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更多的是一些細節讓我看到現在所擁有的生活,我的生命,是多麼值得感恩的事。電影的魅力就是把你的視野打開,讓你看到一些你身邊不存在的畫面,然後開始珍惜自己的生命。這就是電影工作者的偉大之處。

這部片子在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拍攝。它的主角原型——那個12歲的男孩,是叙利亞的難民,和家人逃到貝魯特的貧民窟生活。影片中的大多數生活場景都是他的現實生活體驗,連在影片中的名字都用了他的真名。

電影在接近尾聲的時候,贊恩打的那個電話,拷問式的那個問題讓整部電影那種壓抑、憤怒、不公、壓迫的氣氛得到釋放——我要控告我的父母,他們生下了我。如果他們生了孩子又不養育,為什麼還要生孩子?

中國的三字經有說:子不教,父之過,而電影反映的不僅僅是“教不教”的問題,還有“養不養”的問題。往更深入的層面看是如何對待“生育”的問題,再往深一點看是如何對待“性”的問題。

...

圖片來自:Google

電影裡有一個小細節,就是贊恩和父母的床隻有一布之隔。12歲的男孩對性事已經有意識了,當他聽到父母在隔壁發出那樣的聲音時,他露出了無奈的神情。他們已經有4、5個孩子了,他們仍然在“生産”。其實,往深層次來看,他的父母未必是想生孩子,他們隻是沒有意識去控制欲望。欲望,不管是哪一種,當它泛濫的時候都會成災。

這樣的社會現象:越貧窮的地方生育率越高,越發達的地方生育率越低,已經成了明顯的兩極分化。這種分化是因為兩種地區的人對“子女教育”的不同認識。在貧窮地區,一個是性和生育教育的缺乏,二是子女教育的缺乏。受過教育的人會考慮到生一個孩子出來要付出多少精力來教育,而貧窮的人還沒有意識去考慮這些問題那孩子已經出來了。而這種現象的背後受苦的是孩子。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現實中本來就貧困的家庭,加上人口衆多,父母很難有精力來照顧到每個孩子。有些更甚的是,像影片中的場景,還要“出賣”一些孩子來維持其他孩子的生存。這是非常殘酷的社會現象。而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究竟有多少?在我們鄉下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我小時候經常聽說有一些村幹部到村子裡來抓大肚子的婦女去結紮,他們用“武力”解決不了的,就會用“軟的”來開導她們主動結紮。那時,有這樣一個對話在村子裡流傳:

村幹部:“你家又窮,已經生這麼多了,都養不起了,還要生嗎?”

婦女:“就因為我窮我才生孩子啊。生得越多,當官的機會就越大,生那麼多總有一個會有出息的吧?”

這個對話一度成為村子裡的笑話。村子裡的人都嘲笑這家子:“是啊,那萬一真的有一個當官了呢?”

我并不贊成計劃生育那種強硬拉人去結紮的方式,那也是另一種無人道的做法。我們要提高人口素質,并不能用這種“把孩子消滅在肚子裡”的方式。而是要從生的這些人開始。生的這些人,以這位婦女為例,這背後的假設是什麼?

這位婦女以生孩子,以人數多當官的幾率就高的概念來生育,她希望某個孩子能把自己從貧困中拯救出來,拯救整個家庭。不管是村婦女還是《何以為家》裡的父母,他們都沒有真正地認識到“什麼是人”,“什麼是父母”。孩子成了這種愚昧的犧牲品。他們沒有得到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對待。有時候看到類似的影片、紀錄片,不由得感慨:人有多高尚,也會有多愚昧。

...

圖片來自:Google

影片另外一個觸及人心的是貧民窟的生活場景。

雖然之前也有看過有關貧民窟的其他電影,但是這一部電影的揭示手法更為細膩一些。場所不多,但是非常有張力,特别是男孩贊恩想把嬰兒Yonas抛棄的場景,真是把人物性格特點,内心活動刻畫得很深刻。他說了一句:你的媽媽比我的媽媽還要壞。在他眼裡,這種生了孩子又不養的人不配做父母。

先生看完影片,說:“我們需要感恩,我們能夠走在如此安靜的道路,有一個潔淨舒适的家,有可口的食物,有愛的人陪伴。在我們看不到的地區,有多少人連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都沒有。他們的生命備受煎熬。我們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我真為自己擁有得太多而羞愧。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為這些人而改變,對于他們,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嗯,好的電影總能提醒我們反思。在你感覺生活對你不夠好的時候,想想貧民窟裡的人們吧。這也就是世界為什麼需要一種強大的指導思想,先從人的思想開始滌淨,消除戰争和不公,然後把資源合理分配的原因。建議你去看一下這部影片,也許你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慨。

感謝閱讀!

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