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是懷着一種特矛盾的心情去看這部電影的。一方面,我很不願意去看,因為怕懷着希望而去抱着失望而回;另一方面,我又有點期待,因為相比為商業而商業的無聊導演,陳導這一代人,還是胸懷家國情懷,希望表達一種對世事的深刻洞見的,雖然有時候這種表現欲望過于強烈,以緻于讓人看不出來他們洞見了什麼,比如某極某雄某宴。
刷完這部妖片,我覺得雖然不能說很讓人驚豔,但也絕對沒讓我特别失望。如果一定要打個分的話,我願意給出7-8分。當然,我是指總分100分。開個玩笑,是70-80%。我覺得很多給低分的網友,可能是沒太看懂陳導的洞見。當然我不能說我看懂了,畢竟我隻刷了一次,也隻是模模糊糊感覺可能是那麼個意思。對不對的,歡迎大家去刷完一遍再來吐槽我。
這個故事是圍繞楊貴妃的香銷玉損展開的。因此,解開故事背後故事的關鍵,就在于導演對楊貴妃的一種定位。說實話,電影放了一大半,我都沒太進入角色。因為我實在是無感于電影中的那些個主角對于楊貴妃那種莫名其妙痛徹心痱的愛。後來我就弄明白了。主角們無來由地愛楊貴妃,是因為導演讓他們愛。導演為什麼愛呢,因為導演愛盛唐。而在導演心裡,楊貴妃是盛唐的一個符号,她是盛唐的因,也是盛唐的果。盛唐因她而起又因她而落。也許導演是對的。曆史過去了1000多年,時間讓我們無感于那個時代。如果夢回唐朝,也許你也會為她瘋狂。
那麼問題來了。她這個符号代表什麼呢?為什麼天子(玄宗)愛她,文官(白居易)愛她,武官(安祿山)愛她,文人(李白)愛她,國際友好人士(遣唐使)愛她,百姓(衆群演)愛她,甚至連得道之人(白龍少年)也愛她呢。又為什麼唐朝能因她而興為她而落呢?一切的答案就在那場極樂之宴。極什麼之樂呢?我覺得是人性的欲望。楊貴妃集的萬千寵愛,正是欲望之愛;她的天降之美正是人性欲望想象的極緻。大家對楊貴妃的寵愛,正是對自己人性欲望的縱容。
明白了導演眼中楊貴妃的象征意義,就明白了導演眼中圍繞楊貴妃的曆史三段論:大唐盛世及衆生對楊貴妃的寵愛是第一段,曆史的正題;安祿山為得到楊貴妃而造反及楊貴妃的被騙殺是對正題的否定;而白龍少年因愛生恨為妃報仇是對否定的否定。導演圍着一個家喻戶曉的曆史故事繞一個圈,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曆史唯物主義辯論法的課。
那麼,透過這堂重新演繹的曆史哲學課,導演想表達什麼呢?乍一看,我覺得很模糊。或許導演也很糾結,沒想太清楚。難道導演是想贊美人性欲望麼?但是,楊貴妃分明是駕鶴仙去了。難道導演是想批判人性欲望麼?但是,騙殺楊貴妃的人都被妖貓複仇了。連那個無辜的老人家都不得幸免。
那麼導演想表達什麼?或許,我們能從電影中那場曆史故事經曆者的結局看出端倪。一共有四種人。第一類是玄宗,在衆人極樂之上而樂的人,先是擁有貴妃後是騙殺主謀最後被刺瞎雙眼不得善終。眼睛是心的窗戶,貓吃魚,但妖貓隻吃魚眼,詛咒的明顯是人性。第二類是金吾兒之類殺害貴妃的人,都被複仇了,無論主謀還是輔助還是無辜參與,參與但沒被複仇的隻有白龍,他是心無安甯出家為僧,也算報應。第三類是愛貴妃的,遣唐使牽挂而終,妖貓更是墜入複仇之境最後方才了悟仙去。第四類,或許是唯一一個善終的,就是大詩人李白,無限超脫,潇灑一生。這就是為什麼李白會強調詩不為貴妃而作,因為這詩是為他自己而作。
那麼說來,難道導演給我們講一個人性欲望的故事,就是給我們上一碗釋道的雞湯?
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以陳導的性格,這碗出世的雞湯裡面,肯定是入世的血肉。
我們不妨再來回顧下整個故事:大唐因人性的開放而興盛;但開放不小心成了放縱,唐朝又因縱容欲望而衰敗。欲望的開放成就了楊貴妃,欲望的縱容又殘害了楊貴妃,而對欲望的執念又殺死了扼制欲望的力量。
我想,導演一定是想對玄宗說,放開而不放縱才是使極樂之樂長樂;導演一定想對金吾兒說,愛護人性而不扼殺正常人性才能保國衛家;導演一定想對白龍少年說,守護人性而不執着于欲望才能善始善終。
這麼一來,我們也能明白為什麼空海說白居易勝過李白。因為李白超脫世事人性,而白居易既熱情贊美貴妃(人性),又說詩是白龍所作(不執着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