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富強,秦軍也因變法而百戰百勝,這在今天是人所共知的事,那當時的人有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呢?很顯然,六國的人都知道,因為荀子就是趙國人。荀子的《議兵》是對話形式的文章,在裡面和荀子對話的就是趙國的趙孝成王和臨武君。既然六國的人都知道秦國四世有勝的秘訣就是“利出一孔”,就是軍功爵制,隻要自己學習這套制度也照樣可以百戰百勝,那他們為什麼不學呢?難道六國打了一次又一次的敗仗,國土一點點地被秦國蠶食,國家瀕臨滅亡,他們就沒有想過要學習秦國的制度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秦國橫掃六合、席卷八方的另一半謎底。


...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六國學不了。或許有人就要發問了,秦國這套制度都是成文的,通行全國,不就是用軍功爵制把土地、錢财、名利賞給有軍功的人麼,六國應該可以随便抄襲模範啊,怎麼會學不了。事實上,秦國這套制度的另一面就在于隻有軍功才能獲賞,沒有軍功的人隻能幹瞪眼。如此,便會得罪大批既得利益階層(包括貴族子弟、權勢煊赫之輩)。在戰國那個時代,雖然禮崩樂壞,但宗法等級制度(宗法制、世卿世祿制)卻依舊深入人心。這些子弟們大多認為自己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應該享受一切特權,而秦國的這套制度卻把他們應該享有的土地田宅剝奪了,拿去送給有軍功的人。試想,他們怎麼能夠服氣?他們怎麼會支持國君如此變革?他們能不造反嗎?

商鞅在秦國把這套制度确立下來,他的下場卻很凄慘,史書記載他的結局是車裂,民間說法就是所謂的五馬分屍。從商鞅的死無全屍便可看出貴族對他的恨有多深。中國有句俗話:“擋人财路如同殺人父母”,雖是大白話卻鞭辟入裡,搶人飯碗絕對能排到仇恨的前幾名。在各國,這些田宅土地資産早就被貴族瓜分完畢了,商鞅虎口奪食,把這些人的東西奪過來送給有軍功的人,并且由于他當政長久,造就了一個軍功階層,可即便如此,這個軍功階層也保不住他的性命。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商鞅死後秦國沒有廢除變法,恢複舊制度呢?這是因為繼位的國君秦惠文王學聰明了,他殺了商鞅來平息貴族的憤怒,卻繼續把這套制度沿用了下去。為什麼?因為這套制度對秦王最有利。隻有用這套制度才能讓秦國能為天下第一強國,讓秦軍百戰百勝,幫助他得到更多的土地。


...

商鞅因秦孝公的鼎力支持而施行變法,移風易俗,使秦國衆強長久,雖然自己最後車裂慘死,但秦國最終沿着他規劃的道路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那麼,試問其他各國的國君和貴族會有秦孝公這個魄力嗎?他們是否敢開罪所有的貴族呢?不誇張的說,今天開罪貴族,明天坐在王位上的人說不定就不是你了。貴族們會放任國家去學習這套制度嗎,當然不會,如果有國君說要效仿這套制度,那轉眼之間,等國君沒有能力(特别是新國君剛剛繼位的時候)控制局勢的時候,貴族統統要造反了。


...

有個很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楚悼王用吳起富國強兵,可是等到楚悼王一死,貴族們就紛紛作亂拿着弓箭追着吳起射,吳起很聰明地躲到了楚王的屍體後面,可是貴族們太恨吳起了,一副要和他同歸于盡的樣子,就把他連帶楚王的屍體都射成了刺猬。雖然七十餘家貴族因為射死吳起并中王屍被夷滅了宗族,但繼位國君卻不能繼續施行吳起的新政,楚國因為貴族勢力的反撲迅速恢複了舊制度,從此日漸衰朽,再無強盛可能。


...

所以,秦軍之所以能百戰百勝,其一在于秦國能真正變法,其二在于列國之不能真正變法。

最後來說說曆史趨勢問題。其實曆史并沒有那麼複雜,利害永遠是人最直接的考量,隻有看破了利害,才能看到其他層面,否則看到的都是虛浮的東西。當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像六國那樣不能适應時代的,隻有被淘汰和消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苟安也要看力量積存的多寡,運氣的好壞,如果二者都不具備,那就會迅速消亡在曆史的長河中。所以六國的滅亡也是“非幸也,數也”,是注定要退出曆史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