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國地處西僻,卻能最終一統天下,其原因就在于它擁有一支百戰百勝的秦軍。秦軍戰鬥力之強悍,從兵馬俑中便可窺見一二,人送外号“虎狼之秦”,誠不虛也!本文并非繼續贅述今人對秦軍的無限遐想,而是穿越回兩千多年前,看看當時的人是怎麼看待秦軍之強的。或曰:齊·魏·秦,誰是最能打的?戰國大儒荀子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他的所見所聞應當最為真實,他的所思所想應當非常具有代表性。荀子在《議兵》這一篇文章中,就比較了齊、魏、秦三國軍隊的優劣。

戰國七雄,第一個崛起的是魏國,魏文侯用魏武卒縱橫中原,沒有敵手。經濟發達,從春秋時代就稱霸諸侯的齊國也是公認的強國。秦國當然是強中之強,并成為了戰國最後的赢家。A、 齊之技擊荀子曰:“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锱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傭而戰之幾矣。”

很明顯,荀子是看不起齊軍的,若飛鳥然,是亡國之兵。齊軍的特點是:1、首先募集武技高強的人進入軍隊;2、當兵沒有底薪,所謂“無本賞也”;3、在戰場上,斬獲敵人首級有高額獎金。所以,齊國是靠獎金來激勵軍隊的,跟保險推銷員的模式很相似,是典型的雇傭兵。花的錢越多表明戰果越大,如果沒有戰争也就不用消耗國庫,看起來是件很劃算的事。齊國工商業發達,也學會了用商業思維來管理軍隊,如此精打細算會有什麼結果呢?答案是:看對手。對手比較弱,不費力就可以打赢,那齊軍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對手比較強悍,所謂“事大敵堅”,也就是沒有勝算的時候,那齊軍就會作鳥獸散,當場逃跑。這種靠花錢請來的雇傭兵是反複無常的,一旦國家遇到強敵入侵,這種軍隊不僅不會保護百姓,而且會比老百姓跑的還要快。為什麼?因為在強敵面前,他們無利可圖,留下來大概率會白白送死。所以,國家精打細算,軍人也會精打細算,這樣的軍隊越多,國家離滅亡就越近。

在現代也是一樣,第一次海灣戰争(伊拉克打科威特)的時候,科威特用的就是雇傭兵團,畢竟石油大國窮的就隻剩下錢了。砸了那麼多錢雇來的軍隊有用嗎?沒有用,轉眼之間(不足14個小時),首都就被伊拉克占領了。B、 魏之武卒荀子曰:“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帶劍,赢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魏國是典型的募兵制。通過高強度的體能測試精選全國的壯士進入軍隊,給他們非常好的待遇——“複其戶,利其田宅”(全家免稅,并且分地分房子)。應該說魏武卒的兵員素質是天下一流的,打起仗來非常給力,所以在魏國是七雄中第一個崛起的。但是,魏國在魏惠王上台後,明顯就不行了,桂陵、馬陵相繼敗北,往後就更加是任人宰割了。其原因就在于魏軍的一大弊病——“數年而衰”,為什麼過幾年就會衰弱呢?原因就在于,募兵制比征兵制要花更多的錢。募集的壯士隻有那麼幾年青春,衰老是自然現象,但是人可以老去,起募的時候承諾的待遇是不能收回的(不然誰也不願意去當兵賣命)。并且魏軍要保持戰鬥力,就必須不斷募集壯士進入軍營,這樣免稅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還不止是免稅,國家還得給他們分地分房子,養着他們。可是在另一方面,納稅的人卻越來越少。如此一來,國家财政就會越來越困難,并且随着軍隊的臃腫,戰鬥力還會不升反降。所以荀子認為不管這個國家地盤有多大,養這樣的軍隊,它的稅收就會越來越少,國家就會越來越危險。

在中國曆史上,還有一個募兵制的典型時期,就是宋朝。宋朝有三冗:冗兵、冗費、冗員,冗兵就是國家财政養的兵員越來越多,軍費開支占比一年比一年大,最後終于拖垮了國家。王安石想要通過變法來改變這一現狀,卻并不能成功,還引起了黨争,加速了滅亡,這也說明了募兵制的“改造則不易周也”。C、 秦之銳士荀子曰:“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勢,隐之以阸,忸之以慶賞,䲡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鬥無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荀子稱秦國的軍隊為銳士,是三國裡面最強的軍隊。并且秦軍不隻是一個軍種強,而是衆強,不僅僅是強于一時,而是衆強長久。秦軍如此強悍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秦國人比較能吃苦,民風比較彪悍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鬥無由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秦國人想要獲得地位、财富等等利益,除了打仗就沒有别的路子。

秦軍箭陣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強大起始于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百戰百勝的秦軍當然也是變法的産物。商鞅在《商君書》裡說的很明白,就是四個字——“利出一孔”,其意思和荀子說的“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鬥無由也”是一樣的。在商鞅眼中,一個人之所以會去做一件事而不去做另一件事,最大的動機就是趨利避害。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像人們從小苦讀,拼命要上最好的大學,讀最好的院系,是為什麼?還不是因為這是改變人生命運最快的途徑。現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都想讀IT、金融專業,難道都是從小夢想當工程師、經濟學家?不排除确實有很多這樣志存高遠的人,但大部分芸芸衆生應該還是覺得這兩個專業獲利最快,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所以國家要驅使老百姓去做某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百姓覺得有利可圖。但要激發全部潛能,鍛造一支虎狼之師,僅僅是有利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一孔”,國家要把老百姓能獲利的路子全部堵死,隻留一個洞。今天,我們今天要改善生活有很多途徑,可以是讀書,也可以是做生意等等,五花八門的路子都可以去走,但這些路在秦國是統統走不通的。秦國實行“軍功爵制”,你在戰場上立下多大的功勞,你才能夠擁有多大的土地,享受多好的房子,役使多少奴隸。一切好處都和軍功緊密結合在一起,沒有軍功的人,無論多麼有錢或是出身多麼高貴,也不能享受這些東西。秦國就是用這套辦法把老百姓牢牢控制住的。很多人覺得今天奉行金錢至上,有錢就可以享受一切,可以買地、蓋豪宅,但在秦國,有錢沒有軍功也是不能住豪宅的。可能會有人不理解它是怎麼做到的,可以回想一下上個世紀的布票、糧票,那會兒,就是有錢沒票你就買不到東西,和這個有些類似。在秦國,想要獲得名和利,讀書不行,耍嘴皮子不行,經商也不行,唯一的路就是“耕”和“戰”,“耕”不如“戰”,最主要的路就是“戰”,獲得軍功是飛黃騰達最好的方法。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兵馬俑第一排的勇士,他們不穿甲胄,着棉袍,拿着短兵器就敢去拼命。在我們看來,他們這樣上戰場無疑是去送死的,但在他們自己眼中,這是絕好的發家上位的機會,不拿命去搏,怎麼能有人上人的地位。商鞅把整個秦國改造成一個戰争機器,想出頭,隻有上戰場、立軍功。“阸而用之”,把百姓的生路壓迫的非常狹窄,再來使用他們。“得而後功之”,獲得了軍功,才給予相應的地位、土地、田宅等利益,使得“功賞相長也”,軍功和賞賜一一對應,相互增長,因為幫國家打赢了仗獲得了新的土地,所以國家才有新的土地來賞賜得軍功者。“五甲首而隸五家”,立有多大的軍功就能支配相應數量的下屬、佃農、奴隸。因此,秦軍才衆強長久。所以荀子感慨秦國四代君主都能百戰百勝,絕對不是運氣好那麼簡單,實在是秦國的制度和方法所決定的啊。

行文至此,齊、魏、秦三國的軍隊孰強孰弱,大家心裡應該都有數了。荀子的結論是“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齊國的雇傭兵打不過魏國的募兵,而魏國的募集的公務員式軍隊絕對比不了秦國這種把打仗當成飛黃騰達途徑的軍隊。以上我們闡明了三國軍隊的優劣,但對于秦軍百戰百勝,秦國統一天下這個秘密,隻解密了一半,另外一半請看本文的下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