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啊,有機會嘲笑美國人了——
早幾年,真羨慕他們。
遊戲,比咱們先公布DLC;電影,比咱們先上線。
這回好,北美觀衆前幾天(北京時間2019年8月9日),才有機會看到我們去年就已經二刷三刷四刷過的——
《我不是藥神》。
消息剛傳出來,肉叔就在網上看到好多人在說:外媒評價超高!
甚至還有猜測海外能不能拿到30億票房的……
啥情況,這是火到海外去了麼?
于是肉叔查了查。
很遺憾,并沒有。
票房超高?
最權威的海外票房統計網站,boxoffice mojo上,至今不顯示票房數據。
(要知道,boxoffice的統計細緻到,就連本周票房隻有78美元、總票房隻有1萬美元的埃及電影《審判日》都不會錯過)
上《我不是藥神》;下《審判日》
評價超高?
IMDb上,是挺高,3121人給出8.0的評分。但多數評論如中考英語作文般硬湊字數,大概率是國内熱心用戶貢獻的。
爛番茄隻有區區4個評價,3個新鮮,1個爛。數據太少,不顯示新鮮度。
專業媒體評分統計網站metacritic,也是隻有3個評分,80、70、50,同樣數據少到不顯示綜合評分。
左爛番茄;右meta
這叫啥“外國觀衆非常期待”,這算啥“外國媒體一緻好評”?
《我不是藥神》的海外上映,不自欺欺人地說,就是:
沒啥人看,沒啥評價。
既然聊到這了,今天就着《我不是藥神》的海外上映,肉叔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外國人怎麼評價中國電影。
我們需不需要外國人評價中國電影。
以及。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一個個來——
1外國人怎麼評價中國電影
時間僅僅倒推到10年前的2009年,内地電影市場票房冠軍不過區區4.6億,全年累積票房才62億。
62億。
放到現在,隻比一部爆款的票房多不出去多少:《戰狼2》,56.79億;《流浪地球》,46.55億;《複聯4》,42.37億;《紅海行動》,36.50億;《哪吒之魔童降世》,35.75億。
那年頭,沒人關注外國人怎麼評價中國電影。
印象中,轉變來自海外票房272萬美元,IMDb評分6.1,爛番茄新鮮度69%的《戰狼2》。
有誇的:
矯健靈活的動作,讓肉搏戰更抓人眼球,特别是充滿血性的搏鬥,為電影創造出恰到好處的高潮。(《好萊塢報道者》)
有怼的:
兩小時的狂轟濫炸會造成疲憊。(《好萊塢報道者》)
從《戰狼2》之後,你看吧,隻要哪個國産片票房炸了,你一定會在你關注的公衆号裡,收獲兩種文章:
誰在給XXX打一星。
和。
外國人怎麼看XXX。
國産電影票房前10的選手肯定無一幸免,連還沒出海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安排上了。
乍一看,仿佛國産電影已經在海外揚眉吐氣、大殺四方了一樣。
真沒有。
就像肉叔剛剛說的,《我不是藥神》這種,才是國産電影在海外最普遍的現狀——
不怎麼受關注。
那零星幾個關注《我不是藥神》的媒體或者外國影迷,都怎麼評價它?
無非就是怼或者誇嘛。
先說怼的。
哎,他們還真不是逢中必黑的噴子,相反,他們怼得相當有理有據。
比如在metacritic上給出最低分50分、在爛番茄給出唯一差評的RogerEbert.com,他們給低分的原因,是認為文本上有欠缺,為搞笑和塑造程勇浪費太多時長,導緻沒有時間去表現“反派”的動機。
不要把太多精力用在塑造程勇的劇情就好了……《我不是藥神》的創作者們,幾乎沒有任何空間去質疑曹斌等配角的動機,這樣的結果就是,如果我不知道壞人有多壞的時候,我該如何為好人們歡呼?
同樣,英國老牌影評刊物《國際銀幕》(Screen Daily) ,也委婉地指出,“電影頭一個小時充滿太多戲谑”。
老實講,大部分所謂“怼”的評論,批評得還算有理有據。
那他們是怎麼誇《我不是藥神》的?
同樣,還挺令人信服。
那個給它差評的RogerEbert.com,專門寫了文章,其實有一半是誇:
超越法律的道德行為,隻是表面上令人振奮,現實中其實非常難以實現。
但抛開社會話題,僅從故事角度來說,《我不是藥神》并不僅僅講了一個人為證明自己做出了什麼努力,還講述了一個自私的人,怎麼通過幫助其他人,重新融入了社會。
徐峥的表演非常出色,他說話時經常斜視對方,還有他那隻拿着煙、占主導地位的手,變化非常豐富。如果有最佳香煙表演獎的話,徐肯定是一個競争者。他的表演細節,把“隻有當其他人的生活對提高他的生活質量有用時,其他人的生活才是重要的”自私本質,刻畫得入木三分。
(肉叔補充:徐峥的确憑這個角色拿了影帝,以及電影也拿到了禁煙協會的髒煙灰缸獎……)
VCinema的誇贊也很“上天”,還用了排比句:
這是一部引人發笑的喜劇。這是一部引起悲傷的戲劇。這是一場藏着憤怒的聲明。
看了這麼多外媒評價。
肉叔鬥膽回答一下第一個問題——
外國人怎麼評價中國電影?
說實話,既不是無腦噴子,也不是無腦彩虹屁。
還都挺中肯的。
中肯就好說了——
2我們需不需要外國人評價
當然需要啊,上一波“逢外必反”的還是義和團吧……
更何況,肉叔覺得,外國人所謂的批評,某種程度上應該也是我們的不滿足。
就像《戰狼2》和《流浪地球》,外媒怼得最多的,并不是什麼粉紅,而是——
電影工業水平。
吳京在許多大場面都太過依賴CG特效......CG血液、火箭、直升機墜毀,這讓這部本來抓人的電影被添上了許多醜陋畫面。(《Film School Rejects》)
電影完全淹沒在好萊塢平均水準線而已的陰暗電腦特效。(《紐約時報》)
話雖然刻薄,但話糙理不糙。
國産電影在電影工業化水準上,暫時就是比好萊塢差一截。
甚至包括叙事節奏、鏡頭語言,人家浸淫商業片那麼多年,沉澱下來的經驗的确夠我們喝一壺的。
勇敢承認自己技術上的不足,絕不是自卑。
自卑有兩種。
一種,是對自我的全盤否定:你的都是好的。
于是我們有了銀幕上,這種在中國奇幻故事裡,全面抹去亞洲面孔,讓每個角色都像是西方神話故事裡的小精靈般的驚悚畫面。
一種,是對自我的過分吹噓:我的都是最好的。
于是,我們又有了銀幕上,這種不顧故事架構、不顧角色塑造,一股腦地往外國遊客腦子裡灌輸“你看我們長城牛叉不”的古代蹦極。
不要懷疑。
《戰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絕不是外國人怼得最狠的,恰恰相反,《長城》才是。
2017年2月17日,在遲于中國整整2個月後,《長城》氣勢洶洶地席卷北美,在3326家影院大規模上映。
3326家影院是什麼概念?
同樣是傳奇影業的作品,《環太平洋》首映日不過3275家影院,諾蘭的超級科幻大片《星際穿越》首映日也隻不過3561家影院。
聲勢倒是挺浩蕩的,但……
被罵慘了。
專業媒體就不說了罵:
華麗,但毫無意義。
漂亮、好玩,以及非常、非常蠢。
普通影迷也在心疼自己掏出去的真金白銀,直接把《長城》的主演之一,馬特達蒙刷上了熱搜,#感謝馬特達蒙 ——
感謝馬特·達蒙、卡莉·克勞斯、斯嘉麗·約翰遜、愛瑪和蒂爾達,讓大家知道我們都是亞洲人,等等……不對,他們都不是啊
啥意思?
這些演員,除了馬特·達蒙以外,其他人都飾演過亞洲人。這激怒了美國網民對于 “洗白” (讓白人演員扮演非白人角色)和白人至上文化的厭惡。
這麼說吧。
哪怕是這些對國産爛片,尖酸刻薄的外媒評價、外國網友評價,我們也需要。
這當然不是自卑。
它們更像一面鏡子,既是照出創作者内心的照妖鏡,也是照出我們到底需要什麼的真實棱鏡——
3我們想要怎樣的中國電影
《長城》中外網友、媒體的一緻評價,從某個角度證明了——
不光我們看不慣國産電影對西方文化的谄媚,人家也一樣。
廢話啊,人家想看這路貨色,直接好萊塢不完了,看啥中國電影啊不是~~
也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話喊多少年了,怎麼傳到中國電影這就斷了代……
既然說到了不自卑。
那我們就說說。
肉叔最近迷《寄生蟲》迷得要死,有個細節,你不去查資料根本看不明白——
在雨夜裡突然歸來的樸家,樸夫人打電話給金大姐,說孩子想吃Japaguri(짜파구리,字幕翻譯成“炸醬浣熊”),甚至還得把冰箱裡的貴價韓牛加上。
炸醬浣熊,是什麼高級料理?
呵呵,一查才知道,原來是指由農心出品的兩款速食炸醬面(짜파게티)和小浣熊幹脆面(너구리)混合組成的面。
速食炸醬面+小浣熊幹脆面=炸醬浣熊。
聽起來高大上的“炸醬浣熊”,就隻是兩種垃圾食品,加上貴到不行韓牛。
這碗面,完美匹配當時豪宅内的情形:
一個碗,裝兩款廉價泡面和一份高級韓牛,分别對應同一屋檐下的金家、地下的一家,和高貴的樸家。
這梗鋪得高級吧?
高級,暗喻到妙絕。
但這個梗深到隻有韓國人才看得懂,你看電影的時候,有看到奉俊昊導演做任何注解了麼?
沒有吧。
這就叫自信——
你們愛看得懂看不懂,看不懂的話老子甚至有本事,叫你們想主動查一下。
同樣的,去年在戛納拿到金棕榈的《小偷家族》,開場就是毫不解釋的日本文化。
翔太怎麼能明目張膽地,揣着商品走出超市大門?
因為日本無論小型便利店還是大型超市,門口都極少有防盜竊警報裝置(想想日本那些藥妝店,貨品甚至幹脆堆門口)。
細枝末節裡還有可樂餅啊、性服務業啊等等等等日本特色。
看明白了吧?
韓國電影,想變成世界電影,會老老實實先做好“韓國”。
日本電影,想變成世界電影,也會老老實實先做好“日本”。
中國電影也一樣。
再看《長城》。
故事背景你随便改成哪,這個四處漏風的故事也還照樣成立。
《長城》是“中國”的麼,别鬧,長城是,它不是。
想想看,北美票房高的中國電影是什麼?
是把中國俠客文化展示得淋漓盡緻的《卧虎藏龍》,是借中國飲食暗喻中國家庭倫常的《飲食男女》,是脫離了中國功夫文化就不能成立的《一代宗師》。
你說可惜麼。
當年,我們也有過那麼“中國”的電影——
曾經在戛納完全不需要作妖,隻需要穿上簡簡單單黑白配色衣服,自信走上紅毯,就有無數閃光燈拼了命閃過來的《霸王别姬》。
那種中國電影人純粹的自信和驕傲,我猜《長城》做不到。
慶幸的是,在《戰狼2》,在《流浪地球》,在《藥神》,在《哪吒》之後,中國電影在一點點變好,或者說,在絲毫不落後時代地,找回我們自己的文化。
就像《流浪地球》,肉叔印象最深刻的外媒評價,是說《流浪地球》的反好萊塢式叙事——
隻有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才會想出帶着地球去流浪這麼驚人的偉大計劃。
你看。
盡管我們沒必要太在乎外國人怎麼評價我們的電影,但偶爾這種肯定的聲音,不也是對中國電影,乃至中國文化崛起的助力?
——這絕非缥缈的民族自豪感,也非虛榮的他人認同感。
不信你再看一眼,再看一眼當年戛納的紅毯上,陳凱歌、張國榮、鞏俐們毫不留戀相機的步伐。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電影?
微笑和步伐裡,藏着答案。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