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欲之上
——重溫電影《廊橋遺夢》
作者:寇恩

圖片 來自百度
翻看電影雜志時,讀到關于《手機》的一段評論,很有意思——“馮小剛把喜劇片拍成了愛情片,似笑非笑,可同樣是講述婚外情,《廊橋遺夢》卻看哭了很多人。”
讀大學時看過《廊橋遺夢》,但不曾看哭過,于是我将其搜羅出來,重溫了一遍,不知道為什麼,看着看着就淚流滿面。
古人雲,“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這感慨同樣适用于電影作品。當觀者和電影文本之間的對話發生時,你知道,它不是在訴說一個和你毫不相關的故事,它就在講述你經曆或體驗的某個片段,它就在追問你腦海中曾經浮現或一直存在的困惑。而那些經典作品往往在做一種解釋的努力,不管你認同不認同,藝術用它極緻的方式展現,并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發現,海德格爾稱之為“去蔽”(the unconcealed)。對于經典的藝術作品而言,更為神奇之處在于這樣一種“去蔽”會伴随着作品接受者自身的成長而一再發生,于是這個作品像魔盒一樣,不斷引發觀者新的發現。經典,經久不衰的魔力在這裡。
我年少時看《廊橋遺夢》,隻看到憂傷的浪漫——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一次豔遇,他們交彙,然後分離。如今再看,我看到愛情、夢想和責任,看見愛的傳承、延續,看到靜水流深處創作者的慈悲。我想,正是這一些,讓這部講述婚外情的影片催人淚下。
我欣賞有節制的愛情,這種節制和性冷淡無關,而是情感的奔流不止于愛欲的滿足,在此之上有責任、有道德、有善良、有尊重。愛情不是以得到和擁有為唯一歸宿的,真正令人動容的愛情往往超越了輕淺的擁有、指向某種高尚。淺薄的作品會抱持着一種高尚的旨向,将它粗糙地設置為一個簡單的選擇題,答案在故事以先存在,剝奪了觀者思考和感動的可能,顯得明确唯一,卻離真實的生活十萬八千裡。這樣的作品難以真正打動人。經典之作不是這樣的。人物的每一個抉擇都不是一分為二的選擇題,乃是一段可視的心靈糾結史。“to be or not to be”作為選擇題本身是空洞的,這個選擇之所以直紮人心,是因為Hamlet的那段起伏洶湧的心靈獨白,因為那就是每個人自我拷問的生命剪影,或長或短,無可回避、無所不在。同樣地,在《廊橋遺夢》中,面對生命中一次确切無比的愛情,是抛棄家庭随愛而去,還是放棄愛情回歸日常的家庭生活,不是一句“yes”或“no”,而是感覺到難以決定時的惶惑眼神,是理性的勸囿之下依然會忍不住跑出門去追逐對方遠離的汽車背影,是細雨中猛然看見對方時本能地側身凝望,是知道對方在等候的幾秒鐘裡那握緊了拳頭、擰動起車門把手的手指間的顫動,是面對拐彎與直行之間預示的訣别時情難自已的熱淚……演員斯特裡普投入的表演堪稱絕筆!作品在這些場景的演繹中,将人物推向高高的塔尖,那顆脆弱又堅韌的靈魂如果有形狀,那就是一個飽滿而純淨的“水”晶球。尖銳的塔尖将其紮破,它便灑落一地,複歸塵土。于是,答案不再是創作者的設定,乃是電影角色生命展開過程中的水到渠成。這正是生活原本的樣子。我們流淚是為愛情的難得和逝去而戚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而影片卻用女主的一段回憶性文字深情地寬解道,她對這樣的選擇了無遺憾。就這樣,電影不動聲色地告訴我們,再多身不由己又如何,任何答案都有它可接受的理由,而一個靈魂的真實狀态和品格質地就存在于尋求答案的過程中。

圖片 來自百度
整部電影的叙述結構是倒叙式的,以女主的兒女讀母親的文字開啟。兒女是女主放棄愛情的原因,他們此刻正當女主當時的年歲,在各自的愛情和婚姻裡遭逢困境。透過母親的文字,他們感受到的是母親的選擇背後為愛所做的犧牲。母親溫和理智的叙述解答了她們各自面臨的背叛或者家庭問題,在合上母親日記本後,他們回到自己的生活現場,從容、寬厚地應對那些曾讓他們痛苦不堪的情感問題。深廣的愛總是充滿生命力,在代與代之間實現它的萌發、傳承,影片由此在主題上獲得了時間上的縱深感,在愛的代序裡每個生命體舒展着它可以有的美好潛質。
作為一個母親,女主有她的夢想,也有她的羁絆。我為什麼說創作者是慈悲的呢?因為他對于女性角色的困頓飽含理解。台灣作家張曉風女士有一篇散文提及媽媽的“羽衣”,她說每個媽媽在為人母之前都有自己的霓裳羽衣,那是少女的夢。為人母之後,多數女子都會心甘情願地将這件羽衣放置到箱底,隻在勞碌的間隙,在夜深人靜時,取出端詳。影片中的女主愛文學、有思想,然而她在婚姻裡找不到釋放夢想的出口。男主與女主之間的相互吸引,恰在于彼此喚醒了生命裡的那份年輕的情懷,沒有什麼比愛情更具備這樣強大的召喚力了。創作者觸及到了一個家庭主婦在現實操勞和理想實現之間難以調和的困境,這種困境跨越時代、地域,在每一個曾在、此在和将在的婦人身上真切地存在着。這就打破了影片僅僅局限于愛欲的狹隘,加入了悲憫的人文關懷。女主的先生在彌留之際說,“親愛的,我知道你有你的夢想,但是我無法幫你實現。謝謝你為這個家做的一切。”這含有歉意的感激之語,既是對現實婚姻桎梏的無奈,更是對一顆可貴靈魂的告慰。其實,對于兩個相伴一生的人而言,當歲華搖落,比愛欲激情更寶貴的是溫暖的理解。
好的電影作品,不是靠煽情來猛戳觀衆的淚點,乃是靠它對生命的理解,用情感和思想來與觀衆形成心靈的共鳴,它通過畫面、音樂、台詞、細節等來描摹心靈的模樣,來呈現情感的脈流,來激發思想的撞擊。
不得不承認,一部《廊橋遺夢》看哭很多人,并非無稽之言。

圖片 來自百度
2019年7月17日 夜
于新安小家
:00:?�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