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王亭立
人,乃至人類文明,真的很渺小。
我也時常在想,是不是我們生活在神的夢裡。
誕生是神入眠,毀滅是神睜開眼睛。
多錯亂的感覺,神一睜眼,人類文明灰飛煙滅。
之所以不信神佛,不是認為沒有神佛,而是以為神佛不該是卑微的救世者,而應該是締造者與毀滅者。
最美的是,無論是所謂締造亦或毀滅,神都不自知。

電影大概分為三個層面:
1.命運、人性、因果、舍得、“情”
2.全人類的救贖
3.宇宙與人

1.命運、人性、因果、舍得、“情”
影片的開始,是夜幕下、海灘上的三個人
這個組合有些奇怪,一雙看星星的父子,一個坐在搖椅上的姥爺。
唯獨沒有“母親”。
隻有一閃而過的鏡頭,是一個蒼白的穿着病号服的女人。
這個女人的鏡頭很少,卻很關鍵。
她就像是一個命運的按鈕。
“流浪地球計劃開始的那一天起,就再也不可能回去。”
而所有的放棄,也都不可能“回去”。
太陽即将轉化為紅巨星。
這個從前溫暖輸出的源地,将要溫柔而殘酷的吞噬它曾經照耀過的星球
人類在做最後的反擊。
啟動“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靠近比鄰星。

然而,在靠近木星的階段,地球的大氣被木星捕捉,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地震、海嘯、氣溫極度下降,都市化為冰城。
一切都被凍結了,包括許多人的記憶。
人類不得不建造地下城生活,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居住權,生死突然之間變得微茫、偶然、變得孤注一擲。
劉培強作為流浪地球計劃的宇航員,擁有兩份不必抽簽就可以入住地下城的資格。
然而,他有三個摯愛的親人。
嶽父、妻子、兒子。

妻子患有重病,他知道,她撐不了多久了。
為了讓兒子和嶽父活下去,他舍了自己深愛的女人。
何以見得深愛?
那張三口人的照片,他看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
那個時刻的他是理智的。
因為想要得,必須舍。
命運從來都是公平的。

moss後來說,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望。但它不知道的是,人之所以稱為人,是因為人世有情,有情的同時,又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保持理智,在一定程度下放棄理智。
面對妻兒,他做出了選擇,他按下了命運的按鈕,成就了“因果”,寫就了“命運”的暗線。
因為按下了這個按鈕,他的兒子恨他,十七歲的少年,負氣離開地下城,前往地面,被命運選中,成為救援隊的一份子。
他年邁的嶽父,為了倔強的外孫,離開了庇護所,成為救援隊的司機,在運送火石途中被活活凍死。
他緩緩地摘下了帽子,臉一點一點結上了冰碴。生前的一幕一幕斷點一樣浮現,都是外孫和外孫女的笑臉。
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唯獨沒有他那個被放棄的女兒的臉。

大概是所謂“舍得”“成全”的背後,也有真實存在的“愧疚”,和無法言明的情緒吧。
很多“情”是沒有辦法被具體描述的。
而劉培強自己,為了這個按鈕,也付出了不可逆的代價。
他舍了一切。
他已經沒有什麼不能舍了。
當他啟動太空站沖向熊熊火焰的時刻,眼淚在失去重力的太空中緩緩飛升。
我聽到影院很多人吸鼻子的聲音。
“爸爸”

“你說我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木星的時候,你就會回來的。”
他消失在了茫茫宇宙裡
“三、二、一。”
他成為了一顆真正的星星,沒有人為他命名,可這一次他沒有說謊。
“你擡頭就看得見爸爸了。”
“情”,因為常常被人提起,所以日漸平淡,日漸普通。
可沒有情就沒有人。
我們原本不應該、也不必如此麻木的。
“剛子沒了。”
那是戰友之情。
科技用冷漠的方式道出了最熱烈的殘酷。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儀器上的“0”。
而這部電影就真實在,它暴露了最真實的人性,在家人與戰友之間,一個人,也許真的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戰友,選擇所謂的正義和家國。
“杭州沒了。”
火石也沒了。

如果繼續運送火石,整個救援隊也許都活不了。
可那不僅僅是一城人的命,更是救援隊長王磊妻兒的命。
原本還有一線希望的。
他怎麼能輕易放棄?
他對着戰友,對着“小妹”舉起了槍。
我相信他動過開槍的念頭。
但是他不能,所以他對着後面的冰城開槍。
一槍,兩槍,三槍…
親人盡去,希望渺茫,擡頭是一片毫無生機的冰城,誰能不絕望?誰還有希望?
情、命運、因果、舍得…如此無奈。
可這恰恰是最真實的“人”啊。
2.全人類的救贖
我私以為這部影片的格局大于很多科幻電影。
覆巢之下無完卵是科幻類電影普遍選擇的主題。
但這部電影沒有國界,沒有個人英雄主義,沒有愛“國”情懷。
這場救贖是全世界的救贖。
是所有人為了那一線希望,死死堅持。

支持地球逃離太陽系的地面發動機突發故障,地球被木星的強大引力吸引,距離滅亡僅剩下短短的七天時間。
實則隻有一天,大氣被木星抽盡,所有人都會窒息而死。
所有救援隊就地解散
“感謝你為全人類所作出的努力,現在,請你們回家吧,去和親人團聚。”
劉啟憑借着兒時的記憶,想用點燃木星的辦法,利用沖擊波所産生的巨大動力,将地球推離到安全區域。
可是這太難做到了。
而這些人的反應是真實的。
比如作為聯合政府,做出的決定必須理智,但作為個人代表,他擁有正常人的思維和感情。
在人類文明即将傾覆的時刻,所有“命令”“規定”“法律”全都土崩瓦解。
在覆滅來臨的前夜,所有人都不相信會有黎明的時刻,一個微茫的提議的确顯得渺小。
可那也是唯一的希望。

沒有演習,沒有精密的推斷,隻有拼死一搏。
結局隻有兩個:進入永夜,迎來黎明。
你敢不敢賭博?
拿全人類的一切生命、成果、文明做賭注,以存亡為代價。
韓朵朵顫抖的聲線是真實的。
在那樣的時刻,沒有一個人有權利用道德綁架那些失去了希望,隻想回家團圓的人,所以那些救援隊沒有減速,沒有援助這最後拼死掙紮的人們,不應該被斥責。
可人畢竟是人,會因得不到救援而失望,而難過。
更何況那隻是一個小女孩,她還在上學,還在吃着泡泡糖。
她剛剛失去一直陪伴着她,給了她活下去的希望的姥爺。

她身後是黑暗,眼前也是黑暗。她還沒有從失去親人的悲傷之中抽離,就被迫成為“人類”的希望。
這一切對“每個”人來說都太“大”了。
所以高明之處正在于此,這個希望,不可以集結在某個人,或是某個國家身上。
必須是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也許有一天,世界真的就此覆滅。
人類也許不會像影片中這樣的訓練有素。
可人類一定會“一起”。
拯救,需要每個人的配合與努力。

這時候所有所謂的“仇恨”“倔強”“遺憾”都不重要了。
劉啟放下了對母親和姥爺的遺憾。
巨大的生死面前也許他明白了有些東西真的很無奈。
不是有情就可以讓一切存在的。
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沒有辦法。
可能他顧不上去想“原諒”,可他已經原諒。
3.宇宙與人
你有仰望星空過麼?
但也許你沒有想象過,星空與“人”的聯系。
我們不斷的在探索,不斷在尋找宇宙的終極真理。
可是對于宇宙而言,也許我們真的不算什麼。
就像是劉慈欣說的,我們隻是神的一個夢。
對于宇宙而言,我們也隻是“朝暮”,是“一粟”。
我們發明了望遠鏡,發明了宇宙飛船,發明了太空站。
對于宇宙而言,不痛不癢。
宇宙甚至都不屑于冷眼旁觀。
人類文明,也許也隻是衆多文明之中的一個。
它的誕生與隕滅,猶如天上星辰,轉瞬變化,一念之間。
我們的百年何其短暫而渺遠。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這都隻是“我”而已。
“宇宙是什麼?”
“宇宙從哪裡來?”
“宇宙要到哪裡去?”
這是人類慣常的三問。
可也許,宇宙也隻是某個事物的,一部分。
我們永遠在探索,我們永遠在仰望。
“有什麼意義?”
“有些事未必一定要有意義。可是在毀滅之前,一切都有了意義。”
在屏幕上看到那個巨大的太空站時,我在流淚。
我知道也一定有人在流淚。
那樣震撼,蒼涼,絕世的曠美。
我們看故事的時候,連絕望都是美的。
在我們成為故事之前,繼續探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