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肉叔被刷屏了。
4月10日晚21點,人類曆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在中國上海和台北、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全球六地同時對外發布,這是人類首次通過圖像直觀的看到黑洞。
喏,搞半天黑洞就這哥們,一個“暗夜火柴頭”:

圖片版權屬于歐洲南方天文台
肉叔想借這個“黑洞首次現真身”的機會,聊聊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星際穿越》。
它也提到了黑洞,并被盛贊:
以往的電影中,從來沒有人展現過黑洞和蟲洞确切的樣子,《星際穿越》做到了,這是人類目前為止得到的最符合物理原理的黑洞景象。
這話不是諾蘭粉絲肉叔胡吹的,而是來自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體物理學、引力波以及時空扭曲理論領域的泰山北鬥——基普·S·索恩。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科學界的大拿,索恩還擔任了《星際穿越》的執行制片,為視覺工作室提供了黑洞和蟲洞的計算公式。
沒錯,電影裡黑闆上那一大片公式推導不是胡寫的,是索恩自己親手推導、寫上去的。

光頭索恩和成功保住發際線的諾蘭
有了索恩的科學論證,再加特效團隊,電影通過數據、公式、環境,在軟件引擎中模拟出一根根光線出現的形狀、位置、變化。
才有了号稱“人類曆史上最符合物理原理的黑洞景象”。
(當然這個名頭現在易主了)

但《星際穿越》的牛逼,絕非僅僅是在銀幕上呈現了蟲洞和黑洞等物理景象。
那今天就聊聊《星際穿越》吧。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坐穩,我們起飛——
星際穿越
Interstellar

哪怕是諾蘭腦殘粉,有幾句話肉叔也不得不放在前面——
諾蘭最牛逼的地方是,他能給最爛俗的東西,包裝上最非凡、又最大限度确保所有人都能看懂的視聽語言。
《星際穿越》就是絕佳的例子。
幾個關鍵元素看上去特别高大上:
末日、科幻、宇宙冒險、懸疑。
但他的實際操作,特别接地氣——
近未來的地球,黃沙漫天。
因枯萎病,各種農作物相繼滅絕,糧食嚴重不足,人類離毀滅近在咫尺。

跟所有人一樣,前宇航員庫珀(馬修·麥康納 飾)也不得不改行做了農民。
女兒墨菲房間經常出現超自然現象,書架上的書有時會離奇掉落。
關鍵是,書掉下來後,書架上的空位,完全可以用摩斯密碼或者二進制轉譯成單詞或者坐标。

就好像書架在一直跟她對話似的。
所以,墨菲一直認為書房裡住着一個“幽靈”。
庫珀是前宇航員啊,科學家那一卦的,怎麼可能相信怪力亂神呢?
開始他也不當回事。


直到。
一次沙塵暴,書房的神秘現象再一次出現,落下的灰塵組成了二進制碼。

親眼目睹了這一切的庫珀,肯定不能再把眼前的景象,當成小女孩聽多了鬼故事的幻想了。
很快,庫珀就發現,灰塵組成的二進制碼,其實是一個坐标。
從未放棄宇航員夢、心底還渴望探索宇宙庫珀,很自然地就認為,是“幽靈”在引導自己去那裡。
我覺得我生來就該是個宇航員
我們好像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了
我們是探險者、開拓者,而不是什麼守護者



果然,通過“幽靈”給的坐标,庫珀找到了NASA的秘密基地。
在糧食緊缺的末日,人們不允許NASA繼續燒錢探索宇宙,所以他們必須偷偷造飛船——
他們知道,最後一種糧食作物離滅絕已經不遠了,再不找到一個新家園,人類遲早要玩完。
NASA發現,“幽靈”在土星附近放置了一個神秘的蟲洞,通過蟲洞很可能可以找到适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為了拯救人類,讓女兒可以生存下去,庫珀接受了太空探索的任務。

庫珀曆經所有太空科幻片必備的宇宙冒險。
毫不誇張地講:
《星際穿越》裡探索的新家園,幾乎是電影史上想象力和科學原理結合得最紮實的。
庫珀他們探索的第一個星球,因為靠近黑洞,在引力的作用下,根據廣義相對論,時間膨脹大約六萬倍。
什麼意思?
這顆星球上的1小時,相當于地球上的7年。
庫珀他們接收到先遣隊的信号,發現疑似适合人類生存的星球。
當他們以“地球時間”飛行幾年抵達這裡,才發現這顆星球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掀起如山般侵襲而來的巨浪,人類根本無法生存。

哇靠先遣隊坑人啊?!這都幾年過去了,早怎麼不說這裡不行?
沒有,他們真沒有騙人。
因為以這顆星球的時間來計算的話,先遣隊才剛剛着陸沒多久,甚至很可能幾分鐘前才遇難。


從離開飛船,到返回飛船,庫珀他們耽誤了幾小時,當他們再回到以“地球時間”運行的飛船上時,你猜過了多久?
黑人科學家都等得長出白胡子來了……
嗯,23年。


服。
肉叔最服諾蘭的,就是——
不管多天馬行空、多看似不可能展示出來的概念,諾蘭都有辦法把它降維成大白話般的影像,明明白白地給大家展示出來。
《黑暗騎士》,是把道德義務概念,降維成電車難題,塞進超級英雄題材的殼中;《西部世界》,把哲學終極問題的“我是誰”,降維成缸中之腦,塞進人工智能的殼中。
《星際穿越》更“缥缈”,幹脆把隻存在于物理書上晦澀難懂的概念,相對論、時間的不一緻等,就這麼真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不服不行。

但。
還記得麼,肉叔一開始就說,在諾蘭的電影裡——
所有的“非凡”都隻是外殼,他電影的真正内核,其實是“爛俗”。
常見的就幾個:愛、信任、勇氣等人類最寶貴的精神特質。
還是說回《星際穿越》。
内核特别爛俗,特别不高大上,跟科幻大片的名頭特别不搭,就一個字:
愛。
愛不光能在宇宙中發電,在《星際穿越》中,還能帶你穿越時空回到家。
曆經滄海桑田的庫珀,驗證了幾個“新家園的可能”,實際上都不可能實現後,決定回家。
回得去麼?
在電影中幾番出現,最“大”的配角終于來了——
黑洞。

在《星際穿越》之前,肉叔一直以為黑洞就是個黑窟窿,沒想到是個球
電影最高杆的一幕來了。
具體科學原理,引力透鏡、引力彈弓、時空奇點等等,肉叔就不解釋了。
(其實是解釋不了哈哈哈哈)
總之,燃料消耗殆盡,不可能靠飛船飛回地球的庫珀,不得不穿越黑洞。
這一幕太美了,偉大與渺小、力量和毀滅、死亡和希望,各種複雜情緒被裹挾吞并到一個鏡頭中。
肉叔忍不住給你們看一眼小小飛船抵近黑洞的景象:

進入黑洞的庫珀,意外掉進一個神秘的五維空間。

這個空間,庫珀很熟悉——
墨菲的房間。

在這裡,諾蘭還沒忘把爛俗的“親情”包裝成高杆的概念,再次成功地展示了高維度空間——
在五維空間看三維空間,時間将會以實體的方式存在。



說得再通俗點。
庫珀所在的這個五維空間,其實就是每個時間點裡墨菲房間的排列組合,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他可以任意觀察任何時間點上,這個房間裡發生的事情。

庫珀要怎麼做?
嗯。
别忘了諾蘭是玩懸念的高端玩家,在這個已經雜糅了科幻、冒險、宇宙、親情的電影中,他還加入了懸疑的元素。
還記得麼,電影一開始,就挖了個坑——
墨菲房間裡的幽靈,會把書從書架上推落。
再看下,身處五維空間的庫珀。

沒錯。
庫珀在書架後面。
墨菲小時候,房間裡推落的那些書,正是此時此刻在五維空間裡的庫珀,從書架後面推落的。

你看。
就為了表達個“愛”的母題,又是廣義相對論,又是高維空間,又是引力透鏡,又是時間曲率……
所有的高概念,都隻是為它服務的——
動态變化的時空中,唯一永恒的,隻有愛。

最後,肉叔要再聊一點點有關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最經常被诟病的一點是:不夠硬。
什麼叫硬?
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展示過,沒有磨叽,沒有黏糊,一個骨棒飛上天,下墜時切換到太空飛船的鏡頭,直接穿越人類的千年發展史。
冷,硬,充滿理性之光。

相比之下,什麼《星際穿越》,什麼《流浪地球》,都不行,太軟,太膩歪,充滿感性的黏糊。
肉叔在豆瓣上看到不少硬科幻影迷帶着鄙夷普通影迷的語氣給《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打1分:
諾蘭真是“明明能直接打架但我就是要BB”的集大成者,那麼多能全場屏住呼吸的人,有空去檢查下呼吸道啊(《星際穿越》)
求求編劇,人類都快失去地球了,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請别再bb這點家庭瑣事和煽情爛梗。(《流浪地球》)
它們拍“家庭瑣事”,真的爛俗?
肉叔不覺得。
先抛開主題來說,一部電影,在完成了高效的叙事技巧和豐富的表現方式後,作為電影本身,難道還不夠麼?
再來。
主題。
想不通,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的情感共鳴,開始變成了所謂的,“廉價地攤文學價值觀”——
比《流浪地球》還“過分”。《星際穿越》中,完全沒有宇宙怪獸的獵奇噱頭、完全沒有大爆炸的感官刺激、完全沒有莫名其妙的狗血愛情,隻是特别樸素的,父親和女兒之間的羁絆,和一點愛人間的牽挂。
你說這羁絆,真的“俗”?
有點吧。
但想想看。
為什麼那麼多包括電影、文學、繪畫等等藝術形式,都在孜孜不倦地去證明“愛”的偉大,以至于,泛濫到讓它看上去特别“俗”?
還不就是因為,它超乎尋常的“不俗”之處——
愛,從來無法……
被證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