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婚姻不是病,

一個社會,

非要讓人結婚才是病!

——李誕

...

文丨舊故麻袋

前些天看到一組數據,說是從2018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和生育率出現斷崖式下跌,初代90後現已奔三,但結婚意願和生育意願普遍不高,在這個被世俗認為已是“晚婚”的年紀裡,他們有着自己的焦慮,但“婚姻”并不是他們前三的考慮範疇。

...

為什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無所謂婚姻的結合,開始有意無意避開婚姻的話題,或許你會問:他們都老大不小了,真的一點都不着急嗎?對,他們不着急,因為以前所謂的“三十而立”,如今看來隻是“三十而已”。

老一輩常叨叨“女人三十”一道坎,認為女性隻要過了30歲,無論你有沒有男朋友,步入婚姻的概率就會下降至少一半,原因麼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字,就是:你老了!

可老一輩或許沒有認真考慮過:那麼多年輕人不選擇結婚、生育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難言之隐?恐怕,這才最值得一探究竟的症結。

...

這就不得不提出另一個詞,叫“恐婚”。聽起來很可怕的樣子,其實說到底,恐婚族到底在恐懼什麼?無非就是兩種:一部分年輕人覺得目前生活節奏快,離婚率很高,婚姻沒有安全感;一部分年輕人覺得結婚就意味着喪失了二人世界,隻會被家庭瑣事纏身。


特别是在“中國式婚姻”中,工作壓力、家庭瑣事、撫育孩子、贍養雙親等瑣事極易降低夫妻感情。

...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探讨的就是關于“恐婚”的問題。辯題是:戀愛多年,我卻恐婚,現在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嗎?

...

說實話,如果“恐婚”可以靠一瓶“去除恐婚水”就能解決的話,這瓶“去除恐婚水”怕是要在老一輩手中脫銷了。

因為根本原因在于,“恐婚”不是病,它是一種情緒,陷入的是對未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

“恐婚”的人在怕什麼?不是怕對方未來還愛不愛我,而是在怕房子、車子、款子,甚至是婚後怕被雙方父母催生孩子。

很多人認為“恐婚”是因為你還沒有考慮好自己是否要嫁,你還不确定這個是否就是你的“真命天子”,你還不夠愛。不是的,這不是“恐婚”,有這些不确定因素,直接告訴對方你覺得你們不合适走進婚姻不就完事兒了。你“恐婚”,證明你想和他有進一步的發展,你希望跟他組建家庭,可是你對未來的不确定性産生了恐懼,這讓你猶疑。

...

所以“去除恐婚水”是什麼?是暫時的“忘憂水”,讓你暫時屏蔽那些憂慮,等你結了婚之後,該煩惱的事情依舊會煩惱,這時你大概需要的就不是當初那樣簡單的“去除恐婚水”了,也許是“抗抑郁症”的藥。


說起來,“恐婚”就跟我“恐育”是一個道理,很多事情你考慮得太多,勢必會讓你産生很多不确定性,你擔心因這個決定而産生的一系列後果,考慮到現實狀況,然後對比将來會增加的負擔,真的會讓你越想越不靠譜。

...

...

那怎麼辦呢?這樣的情緒,你需要有人去傾聽,你說出來,然後自己慢慢調節,給自己一些時間,最後你會慢慢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個結論才去做,也有“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這樣的做法。自我調節的好處在于你不是在說服你自己,而是你對這件事有了進一步的正面看法,而不是隻看到可能悲觀的一面。

...

面對未知的恐懼,這沒什麼覺得丢人的,因為恐懼,所以才會更加珍惜,恐懼意味着你想更好的經營未來的生活,你對未來是有自己的考慮和思索的,和對方的婚姻,通過深思熟慮之後得到的幸福才會更加快樂。

...

最後,奉上一句邱晨辯論時,我最喜歡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情緒,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聆聽,而不是被消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