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這是雙赢的買賣。生不出孩子的夫婦得到了孩子, 代孕者得到了急需的錢。

但是,真的是這樣

...

1

這就是剝削

你肯定知道紀錄片想說什麼,“當然不是這樣”。

器官買賣也有需求,窮人能賣器官掙錢,它就因此合理了?性交易同樣,它就因此合理了?很明顯,有人買,有人賣,根本就構不成合理性。

僅僅是一個半小時的紀錄片,就揭示出這一樁所謂的“買賣”隐藏的巨大傷害。而這些傷害,不僅幾乎隻有代孕者本人,這個女人,自己承擔,而且其存在十分隐蔽,沒有持批判視角的第三方很難發現。

最顯而易見的,是生命危險。

人類醫療進步到今天,女性的生育死亡率也沒有降到零。當然有人會說,你幹一份上門換鎖的工作還有可能路上出車禍被撞死呢,但這是一種混淆視聽——因為換鎖這個動作,是沒有緻死率的。與生育危險伴随的,還有生育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損傷。

...
Vasanti正在經曆剖腹産

而在女性的财産權沒有風俗和法律的雙重保護的環境中,女性冒生命危險掙來的錢,甚至很少為自己花。

紀錄片裡,絕大多數的女性的代孕所得,是貼補家用,要麼是蓋個新房子,要麼是支持子女的教育,母親們妻子們又一次不得不成為“聖母”,“印度家庭關系親近,準備為孩子做任何事,看到孩子們得到我夢想的每一樣東西,這就是我來代孕的原因"。

于是當然就有極端情況,在平均十人一間的病房裡,有一位孕婦比其他孕婦都要消瘦——是的,一旦代孕這個口子放開,這種事當然就會發生:她攤上了一個寄生蟲丈夫,不去工作,以威脅她交出代孕所得為生。

...

在鏡頭下,創始人Nayna強調孕婦們受到良好的照料。然而,這種照料到底是否如此以及能否維持,都很成問題。

一旦市場開放,從“供給方”來看,有供大于求的風險,在資本逐利的驅動下,代孕者的生存條件根本沒有保證;從“需求方”來說,也許最初的需求來自于真實的不孕不育,但沒有法律框架遏止其滑向鄭爽類代孕,如果考慮到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待選的子宮”應有盡有“,代孕者的生存狀況有被進一步壓縮的風險。

以上還僅僅涉及生理層面,在精神層面,代孕者本人經受更隐秘殘酷的折磨,而這種與靈魂相關的折磨,也是為什麼我們說代孕絕不能稱之為一種”工作“的原因之一。

對于代孕者來說,懷胎十月這一事實,讓自己與腹中本無基因關系的胎兒産生強烈的情感聯系。以至于對于代孕母親來講,她們所經曆的就是一場與孩子的生離死别。而在印度以外的很多國家,生育者享有嬰兒母親的權利和義務。

盡管創始人Nayna聲稱隻有百分之5的代孕母親會對嬰兒産生感情,但BBC随機采訪到的所有代孕母親,都遭受着與孩子離别的巨大創痛。這一創痛顯示出所謂代孕與販賣人口相同的本質,隻不過這一次,離别之痛隻需要女性來承擔就可以了。

紀錄片采訪到的xxx,她已經是第二次成為代孕者,xxx是這麼回憶她曾經的那個孩子的,“每次看見自己的孩子們玩,我都會想到他。”這種思念明明與母子之情無異。

...
臨近離别

而且,當然,這更是對代孕者本人主體性的一次毀滅。

影片記錄下了一個堪比奴隸買賣的場景。一對澳大利亞夫婦跟胚胎的待選備孕者會面。他們決定着對面這對貧窮的印度夫婦能否得到”這份工作“。當着代孕者的面,購買者說自己想要”強壯的“代孕者,不喜歡那些瘦小的。這位澳大利亞女性甚至還仔細看了被帶來的代孕者的其他孩子。

...

左邊是購買嬰兒的澳大利亞夫婦,懷中抱着代孕嬰兒。他們儲存了胚胎,預備再要一個孩子。畫面右邊是這次被選中的代孕者。

除此之外,無論創始人Nayna怎樣分辯,代孕者家庭承受着沉重的社會歧視。影片提到一戶得到代孕款的家庭,為了避開同村人的奚落,選擇在遠離村子的地方,用代孕款蓋新房。

危及生命,給身體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傷,各種權益得不到保障,主體性被充分剝奪——所有這一切加起來,都明證着這從來都不是當權者粉飾的那樣的”一份工作“,它重新打開了魔窟,不過這一次,似乎隻有女人陷進去。

2

罪惡,需要神話和浪漫來維持

最讓人吃驚的,是購買者和創始人為了掩蓋這些罪惡的虛僞面孔。

在這裡,我們會看到人類把殘酷合理化的巨大天賦。

這裡甚至有與黑奴買賣、猶太滅絕、緬北人口販賣相似的貪婪與冷漠。

貪婪讓購買嬰兒者拼命用迎接新生命、建設新家庭的玫瑰色,形成抵禦看見自身罪惡的堅硬堡壘。

他們努力隻忠實于自己受害者的形象,以此塑造看不見受害者的故事。

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對夫婦,丈夫來自英國,62歲的醫生,妻子來自俄羅斯,三十三歲,職業不詳。面對鏡頭,妻子一臉痛苦地說,“許多女人由于無法成為媽媽而遭受痛苦,” 身處受害者的角色,信念感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環,所以她接着說,“她們會做任何事,因為我們會成為媽媽。”

...

受害者獲得拯救的故事,很好的保護了他們忽視了被剝削的代孕者的存在。當妻子描述看到自己和丈夫的胚胎在顯微鏡下形成,她完美的将那個印度女人物化了,“他們(胚胎們)等待被植入一個地點的時刻,在那生長,然後可以被接生出來喊:”你好,媽媽!“

再也沒有這種對生育的浪漫化想象更驚悚恐怖的了。代孕者被物化成沒有感情、沒有知覺的”地點“,被結合在購買者高潮般的神聖體驗中。我确實聯想到了吃人的畫面。

要走了,63歲的醫生丈夫還攙扶着妻子,絕妙的表演者,最後也不忘給”受害者“這出戲劇精彩的尾聲。

太多了。

這樣的掩飾太多了,縫補着整個代孕這單生意的每一個環節。 從創始人Nayna的神話自己的行為,聲稱神指派她來人間創造生命,到購買孩子的母親用”感謝“、用”一個女人幫助另一個女人“道德化赤裸的生命剝削,再到代孕者為能夠為家庭貢獻收入而自豪,為了掩飾罪惡,太多的神話以及太多的浪漫了。

...

3

可以采取行動的

我還是願意把這一部分放在最後,因為人性的罪惡的揭露固然深刻,卻往往缺少可資改變的實體。但是對于這個罪惡,我們可以找到運行它的那個實體。

影片提到,印度平均每年可以通過代孕生意撈取10億美金。

來到診所的購買者購買一個嬰兒需要2.8萬美金,而代孕者能夠得到8千美金。

備孕期間都要住在診所,外出需要Nayna的批準。

代孕者們每十人擠在一個房間。

創始人Nayna在她的現代化莊園裡,向記者展示三年前她在女兒婚禮現場的跳舞視頻,并聲稱自己其實是一位”女性主義者“。

代孕者Vasanti的丈夫月薪40美元,拿着她代孕掙來的錢,新房子蓋起來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社會地位會提高,是個好事。

影評刊發自公衆号《自我演戲以來》。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