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光緒在親爸爸慈禧面前哭着說要重振國威時,不由得感慨萬分,在一個将傾的大廈面前,躊躇滿志、卧薪嘗膽、知恥而後勇顯得是那麼的無力。
2.清末皇族宦官與平民等大多數群體的脫離極端嚴重可見一斑。當一個政府在遭遇财政吃緊、經濟困頓、軍事渙散、外敵入侵時不但發揮不了群衆的力量凝聚不了人心反而擔心平民趁機造反,那麼這個政權也就真的快嗝屁了。
3.譚嗣同對梁啟超說:“卓如,我不是白白去送死。不有行者,無以圖将來;不有死者,無以換後來。各國變法無不流血,流血方能喚醒國人。死有何難?活着繼續我們的事業,那才是真難。卓如,我為其易,君為其難,拜托了!”将梁啟超推開,走出門外,慷慨赴死。
4.财政的視角是本劇中十分引人深思的部分。清末财政吃緊,慈禧雖隻是想像平民老太太那樣“風風光光”的過個六十大壽,但其所耗費的銀兩之巨卻令人難以想象,蛋糕就這麼多,慈禧為了風光為了頤和園一口便吃了大半個,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想吃蛋糕,甚至再不吃蛋糕這水師就徒有其名就快餓得瘦骨嶙峋了,但“太後的事才是大事”,他不敢吃。劇中有一個鏡頭對比令人印象深刻,一面是慈禧用膳,桌上擺了足足百餘個菜品,光報菜名兒就用時頗久,一面是小日本兒的皇帝發誓打敗清國前一日隻食一餐。同樣的,有錢才能鬧革m,國父前期的經曆屬實讓人感慨,一分錢真的能難倒英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