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看到幾次視線模糊,全程後四分之一處影院頻繁傳出掏紙聲,為了壓抑哭聲喘不過氣的觀衆潛伏在黑暗的每個角落。

...

第一個畫面和轉折就有吸引到我,感覺導演還是挺會的。留白程度較高,爆發總接戛然而止,之後兩個靈堂鏡頭的突然出現和結構相似都很不錯。

與部分金馬獎劇情長片類似(想起瀑布熱帶雨陽光普照),鏡頭語言都比較細膩。這部甚至一直有輕微抖動的鏡頭出現,加上香港高密度高狹窄度的城景和陰天色調,像是壓抑的顫抖。我很喜歡這種吸引我進入情境的細節,相比起來,上周在同一個地方看的某電影在這點上更可以說做的是一坨fancy s**t。

預先知道一個小男孩的死亡,所以對我來說身份的迷惑反而不是什麼亮點,前四分之一的時候已經很确定,隻是難以構想出“從完美小孩走向又離婚又在學生上受挫的老師”是什麼過程。

看到一部分短評提到了弟弟長大和拍拖過程。但于我而言,青年那部分是必要存在的。

它讓我想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素未謀面的故鄉”。弟弟在愛上雪兒的瞬間也擺脫不了兒時下鋪哥哥擺弄布偶的聲音。

拖着林雪兒的手走過斑馬線時、遇到高中班上“對我很好”的朋友時,周末在朋友家裡叫嚷着打遊戲時,都是在寫着傑仔人生延續的可能性。

...

我不喜歡那種成為影子、成為背負兩份意義的人生,甚至認為他們的生活比直接受害者本人更絕望。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傷害“蔓延開而貫徹多人一生”的創作者思想才能被我們認識到。

至于之後更成年的情節,例如“沒有ready”什麼的,則更多是寫弟弟在原生家庭悲劇後被撼動的部分,我沒那麼喜歡。(如果你一直知道自己不ready能不能負責任一點戴個套啊!)

還好趕在下之前三天看了,很好的影院體驗,期待導演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