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去審美因素,内容上也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特别是John的采訪部分,談到音樂與永恒的聯系源于中國哲學(可以解釋John後面出了那麼多相關的歌);談到drone時的激情;談到與Lou初見時的狡黠;談到離開樂隊時的複雜表情和低下去的聲音。
誰知道John還有多少年,有一年是一年,多部采訪是部采訪。
但可能有幾個原因,讓我覺得這部片子非常非常無聊
分屏播送模式讓人想起安迪沃霍爾的藝術電影和用iPad分屏模式學習高等數學,二者都高深莫測,充滿無限延展與發散的可能,,優雅,但也讓人想睡覺。
盧裡德不在了。少了一個說披頭士垃圾的采訪人精,别提這部片子了,世界多麼枯燥。
Lester Bangs曾說過跟音樂人談音樂是最無聊的。我們無比慶幸能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不太被提及的Young,但同時也發現,一個地下絲絨八卦绯聞都沒講,例如John激情演奏無意打破Lou的頭吓傻經紀人,Nico說她不會再跟猶太人睡覺,John上台奇裝異服引發衆人不滿,陌生女孩為Lou掀裙子,Moe追Andy讨薪,Lou堅持唱Sunday Morning被經紀人怒罵之類的。
海因斯,您拍天鵝絨金礦時捕風捉影的本事在哪裡?
地下絲絨糟糕的商業管理導緻他們的視頻照片大多隻留在工廠時代。被人津津樂道的現場freestyle淪為傳說故事。隻能用ppt播送和他人評論鼓勵觀衆自行腦補。感覺像在油管上看播客。好白。
Andy在他的日記裡曾經抱怨Lou不讓他來拍視頻:I hate Lou Reed more and more, I really do, because he’s not giving us any video work.
像罐頭畫。看到了,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人人都知道工廠的影響有多大。但說實在,沒人真正因為沃霍爾喜歡地下絲絨,人們喜歡它的原因是Jonathan所說的they get me and it’s life and death serious。
ps.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在絲絨曆史裡比較重要卻被有意無意忽視的人:
Angus Maclise
Betsey Johnson
Paul Morrissey
Steve Sesnick
特别是Steve Sesnick,沒有講他,自然不會講出絲絨的成長與轉變,不講他,絲絨的失敗(John覺得他們失敗了)無法解釋
pps. 結尾用Lou和Andy的對話非常妙,但用72年巴黎場有些錯位,難道是因為有現成錄像?這是一部講絲絨的電影,絲絨明明有重組,而72年巴黎場僅有Lou和John。86年絲絨紀錄片結尾是歌唱的Cale,搖滾心靈的結尾是每個人重做一遍screen test,都很完美。我想可能是導演找不出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