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在家看《去有風的地方》,看到劇中雲南的墨染、木雕、鮮花餅等特色事物十分新奇,看到一群大學生回鄉創業,将咖啡、奶茶、網絡文學的現代氣息帶入尋常百姓家就像是離鄉近鄉後融入家鄉文化的美好,頓覺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心,在不斷追夢前行,不妄為年少一場。
現在有一部記錄片——《高原之歌》裡面也有一群追夢少年,或小孩或大人,他們都有着内心追逐的少年夢。
想到拉薩大家會想到什麼?
在看《高原之歌》之前,對于西藏一直是高原反應、風景很美、牛肉很美味以及看不懂的歌舞,但是看完這部記錄片之後,還是覺得自己見識和格局太少,随着時代的變遷,傳統與現代結合碰撞出的火花是不一樣的精彩,更是築夢的人們成就了美好的新時代。
一粒青稞夢
西藏與青稞似乎是互為關聯的,想到青稞便想到了西藏。丹真羅布——一位幼兒園老師,但同時也是一名音樂愛好者。
他收集大自然的鳥聲、火車的隆隆聲、還有青稞随風吹動和孩子們的歡笑聲。而這些自然與純粹的聲音讓丹真羅布真切地感受着已逝的童年。什麼是童年對于丹真羅布來說,是一粒青稞長成了青穗仍然眷戀童年不忘年少音樂夢。這童年可以是真實的小時候,可以是回憶裡面青稞穗的擺動,也可以是看着孩子們的嬉笑玩鬧亦或者是依舊不變的音樂創作夢。
或許對于劉亮程的童年是“我五歲時看見自己,像一群驚散的鳥,一隻隻鳴叫着飛向遠處。其中有一隻落在樹上。我的生命在那一刻永遠地散開了。像一朵花驚恐開放。”對于丹真羅布來說童年是那兒時的美好、回望的快樂和創作後再次回到家鄉的熟悉。
一處甜茶館
也是看了《高原之歌》之後才知道,甜茶館是西藏百姓們的聚集地,類似于廣東的早茶和其他地方的棋牌室。那高大上的藝術展和市井氣息的甜茶館會碰撞出什麼火花來,是大家怎麼也想不到的吧。但是作為藝術功底深厚的桑格央拉,卻巧用場地,把藝術帶到藏人的生活裡,感受不一樣的藝術風情,讓人們根本想不到原來藝術可以這麼接地氣,原來現代和傳統靠得這麼近。
把藝術展辦到百姓家,辦到甜茶館裡成為藏族人民的日常談資,藝術風和市井氣被整得大受歡迎沒有一絲違和。就像視頻中一位看完畫展的人非常激動地說到,看到那幅穿着羊皮氈的孩子我想到了自己小時候,小時候爺爺親手做了羊皮氈給自己穿,自己穿了又給弟弟穿,最終她不經感歎原來藝術可以離生活這麼近。
把藝術展辦到藏族人們的家裡,辦到最具煙火氣息的甜茶館裡,辦到每個藏族人民的心裡,或許這是最貼近也是最接近藝術本身的一種方式,更是桑格央拉每日如一夢的執着于自己的想法實現的不懈努力。
寫在最後的話
不管是青稞憶童年還是甜茶館展藝術,或傳統或新潮,都領略到了不一樣的風情,而這其中還有千千萬萬個年少夢追逐。如果說追逐夢想正當年少,還未到人生高光時刻就還沒衰老,那此時此刻的我們也是正待出發,向他們一樣時刻追夢,不妄為年少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