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轉載 作者:柒月
至于周嶺舍棄高鹗續書自行創作的後六集,聲稱是吸收了“探佚學”成果:“改編者中的周雷、周嶺同志在一篇論文中說,他們的改編原則是‘忠于原著’,改編方法是‘注釋式’,(即重新結構并加以電影化)。”這裡所謂的“注釋式”,就是根據當時最新的所謂“探佚學”成果,把脂批中暗伏的線索拍出來,如上文提到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
但後六集的劇情實際上跟脂批或者說“探佚學”成果實在毫無關系:改“調包計”為黛玉聽聞元春賜婚和寶玉在路上遭遇強盜的雙重噩耗後,跑回潇湘館吐了幾口血,吩咐紫鵑“籠盆火”,接着開始燒手帕,燒完就合目而亡了(第33集56:10);讓寶玉淪為乞丐;讓湘雲淪為妓女;讓鳳姐死于獄中;讓探春作為南安王妃義女與藩王和親;讓惜春突然出現在尼姑庵内,決定出家;至于整個賈府下人的命運則是淪為被買賣的人口。
有些專家指出,這裡面的整個劇情甚至都不太符合邏輯,例如,賈寶玉為什麼會去參軍打仗?元春為何賜婚賈寶玉和薛寶钗未言明;賈母在寶玉參軍、元春賜婚、黛玉之死這三件事上都沒有出場,也沒有任何反應和表示;高鹗續書裡林黛玉死之前燒手帕是因為知道寶玉正與寶钗成親,這裡林黛玉居然隻是聽說元春賜婚寶玉寶钗就燒手帕;況且接下來就聽聞寶玉遭遇不測的噩耗,居然反應不是留下手帕當作紀念而是要将其燒掉。
以至于胡文彬言道:“……關鍵在于編導處理黛死的原因展示得不充分,不那麼令人信服。這在總體上削弱了全劇的悲壯美。”有的專家則指出這還是由于導演對“原著精髓”把握不到位,如沈天佑說,“在我看來,‘黛玉之死’之所以表現不太成功,正是由于編導對原作的主題思想和重大的矛盾沖突琢磨得不透和掌握不準所緻。”其實除了高鹗續書中的結局,“紅學”家的确對林黛玉的死法有頗多猜測,其中以劉心武和周汝昌的觀點最有代表性:劉心武根據前八十回的一副藥方推測,林黛玉很有可能是薛姨媽指使賈菖、賈蒲用藥害死的;周汝昌推測林黛玉是被薛姨媽散布出來的流言所害。兩種推測都不無道理,但都與87版的後六集劇情完全不合。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87版後六集編劇周嶺并非“紅學”家。有關他的身份,當年也有相關文章披露,周嶺當時就職于安徽淮北煤炭師範學院,為該校教員,當時年僅34歲,雖然是大學教員,但并沒有什麼相關的學術成果,也不研究《紅樓夢》,因此并非“紅學”家。周嶺被選為87版《紅樓夢》的編劇也并非因為他是“紅學”家,具體原委如下:“1983年2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劇組在京成立,王扶林任導演。……王扶林邀請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周蕾主持改編劇本的工作,周蕾遴選了兩位熱心于這項工作的合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室教員劉耕路和安徽淮北煤炭師範學院教員周嶺,三人組成創作班子……”可見他應是出于熱心,才參與了這項改編工作。
那麼,既然87版後六集既不合“探佚學”成果,也不合“紅學”家推測,更不是由“紅學”專家親自編寫的劇本,播出後更是基本得不到專家們的認可,那究竟是哪個“紅學”顧問提出的這種重新創作的改編策略呢?胡文彬是當年87版電視劇的總顧問,他在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最後由中央電視台的領導同志拍闆定案,舍棄現在通行本的後四十回,進行了重新的創作。當時,作為學術見解,我保留了自己的意見,作為工作,我仍然是支持的。”可見,是“中央電視台的領導同志”給出的建議,學者對此普遍保持了沉默。也就是說,87版《紅樓夢》的确是行政指令下的産物,導演王扶林也确如自己所言,奉行的是一種“遵命哲學”。既然如此,這樣的“失敗”似乎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