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之子
1.mibou的人設

Mibou如同其名字一般,一直都是一個小孩的形象,或者說,他自童年起便不再改變,中學時他的童年好友hiyou加入了時興的暴走族,更名為狂犬。在我的認知中,名字是一個重要的符号,小孩長大後總是會拒絕過于親昵的稱呼,譬如父母為自己取的‘乖乖’‘寶貝’等稱呼,這些稱呼會讓他們感到羞恥,或許是因為這樣柔軟的稱呼無法代表強大。Hiyou大抵也是為了揮别過去的自己,選擇了狂犬這樣的稱呼,在宮仔沖自己打招呼時,也要再三裝作不認識。但mibou不一樣,小學的時候,他坦然接受mibou的愛稱,見到hiyou時,他依然興奮地指着自己喊,“我是mibou啊。”到了工作,他依然是那個mibou,仿佛他永遠不會長大,事實上,mibou的心理非常的接近于小孩。

他純真,堅持自己喜愛的東西,這一點堅持延續到了長大之後,這部電影的時間線并不變化在主角身上,我判斷時間線,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他居所的變換,服裝的變換,工作的切換等等,但是mibou會給我一種,他的一切仿佛就發生在短短時間内的感覺。最起碼momoko和他再次相遇和momoko帶着小孩來見他時,那段時間就像隻作用于他之外的人一樣,他一直都保持着曾經的樣子。但他要在成年人的社會做一個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這一點是很難的,我看見mibou像是一個和其他齒輪格格不入的零件,在日本這個龐大的機械一樣的國家難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地盤。他是錯位的紐扣,不能咬合的齒輪,異類,這也為結局埋下了伏筆。

Mibou還有一點很有趣,他喜歡魚,給魚加上敬語,稱之為魚大人,但是他吃魚,甚至在socho他們看來有些殘忍地直接宰了釣上來的魚,興奮地指給他們看,這是魚的腮,這是肺,這一點很反差,也很有意思。他所喜愛的是魚這個物種,但是他也接受魚在人類社會的定義——食物。

除去電影中非常明顯呈現出來的純真之外,mibou是個相當自我主義的人,幼時,他愛吃魚,提起還要吃三天章魚的時候,不論是父親還是哥哥都發出了歎息,隻有他渾然不覺。高中時,他借用青鬼的刀子‘宰’魚,而不是用自己的刀子,他給赤鬼的理由是,“不論是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東西變臭吧”,但是他卻将青鬼的刀子變臭了,在之後宰章魚用的也是青鬼的刀子。工作後,即使自己正在做工作,也能撇下工作前去看動物表演。如果不是他的母親親口述說,他可能根本無法想象,原來全家人隻有自己愛吃魚。

相當有趣的一點是,電影的演員表,寫的是,xx飾hiyou,xx飾momoko,甚至還有,xx飾socho(首領),這些當然不可能就是劇中人物的名字,事實上,這些是mibou對他們的稱呼,整部電影實際上在我看來,是暗含了mibou主觀視角的一場回憶,而這樣的回憶,掩藏了一條暗線。

2電影的暗線

Mibou能夠一直維持自己的性格,和他家人的寬容分不開關系,他在後面說道,母親一周帶他去一次水族館,他扒着玻璃闆看自己的魚大人,他的哥哥純生躺在休息處呼呼大睡。雖然不喜歡吃魚,但是為了mibou去接受,不喜歡水族館,但是也陪mibou去,這就是他的家人所給予他的寬容。但是,給予孩子愛好的寬容,是否是無限度地給予呢?在東亞的國家,答案大概都是否,因為這樣不正常。正如他的父母産生的争吵,他的父親說,哪個小孩會一整天捧着海洋生物圖鑒?他的父親大概是一個傳統的日本男人形象,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表現得如此異類,而他的母親則更加願意保留他的這份天真。

所以,父母之間的教育理念差距,導緻了他的家庭最終分崩離析,在他國中的時候,他回的地方是隻有自己和母親居住的出租屋,後來母親帶他去看更大的海洋時,也隻有他們兩人居住,或許自‘咕咕大叔’之後,他的父母就因為是否要繼續縱容他對魚類不正常的的喜愛而分開了。他跟媽媽,純生跟爸爸。

電影中沒有提起這段,也沒有提起為什麼‘咕咕大叔’賣了地,咕咕大叔去警察局的那一次經曆,是否就是他離開這個地方的導火索,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暗示,沒有隐喻,我想原因正是因為我前面說的,這是以mibou的視角出發的一場回憶,他的世界不關心這些東西,或者他不知道這些東西,所以我們也不知道。這篇回憶中相當部分都給我帶來了快樂,臣服于章魚的暴走族,欣賞宮仔日報的老師等等,我想是因為,mibou本身在意的就隻有這些歡樂的回憶。

3人們的維護

電影中的很多人對mibou諸多維護幫助,母親保護了他的獨特性,海人店大叔在他失業時雇傭了他,momiyama給了他新的工作,hiyou想讓更多人看見他。這都是一種呵護,或許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的獨特性漂亮,但是脆弱,在這個社會中太容易被折斷,不僅僅是因為mibou幫助過他們,他們保護的也像是曾經的自己。

Hiyou和電視台主持交往的時候,叫上了mibou吃飯,mibou說自己以後的夢想是成為魚博士,(雖然他真的很像是空口而談,但是我對此的理解是mibou和他人對于魚博士的理解不一樣,可能在他心裡,魚博士就是能夠一直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魚相處吧),hiyou大抵也沒有當真,但是他看見女朋友因mibou的發言而笑,說,‘那麼大個人了還在說這些’的時候,他生氣了,最後女朋友離開了,應該是hiyou說了她。Hiyou是按照世俗道路好好長大的成年人,努力考入了東京的大學,進入了電視台工作,但是他卻同樣欣賞mibou一派赤誠,坦率到仿佛赤腳追逐喜愛事物的樣子。他總是感歎,你一直沒變。

Hiyou和socho看着宰章魚分給大家吃的mibou,贊成mibou像是主角一樣,他發現大家不會臣服于暴力(socho大家根本不看),而是聚攏在沉迷自己世界的mibou身邊,那時hiyou或許就理解了,他無法成為主角,隻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好佩服hiyou的執行力,有圓規他是真的紮)

Hiyou欣賞mibou的一成不變,就像透過mibou看見了其他的東西,于是他保護這樣的mibou,socho和momiyama同理。
Momoko的出現像是一場意外,mibou為了momoko的孩子竟然願意賣掉自己的魚,轉而換錢,斟酌再三地給她買了豪華款的蠟筆。但是momoko曾經和mibou聊天,說他們之間這樣的關系不正常,或許她的想法是将他們的關系變為正常,但mibou卻說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正常。對于momoko而言,或許mibou最好的同伴是魚,而非人,所以,當她發現mibou為了他們賣掉魚的時候,在她看來mibou是為了他們賣掉了部分的自己,于是她離開了,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mibou。

4電影的結局

實在是寫太多了,簡單地做個結尾吧。
電影的結局,mibou成為了孩童中的魚博士,大家都喜歡他,當他在電視上做節目,大家都看着他笑,他們由衷地因為mibou而開心,為什麼,我想原因和看着電影歡笑的我一樣,mibou的存在代表着這個世界上一種人的存在,他們不被人理解,但是為了自己的熱愛而活。

Mibou上電視,或許是因為他是怪人,人們并不需要在電視上看見普通人,他們隻想看見珍奇的怪人。事實上,看到結尾我感到了一些惆怅,因為mibou始終是和成人社會錯位的,他無法融入人群,但後來我思考了一下,我自作主張地認為mibou這樣是孤獨的,悲哀的,實際上是我的傲慢,我不該在明知我對正常人的界定不包含mibou的時候,仍然用正常人的思維去思考mibou的想法。

我想隻要mibou開心就好,不論他是對着虛空微笑,還是對着自己的倒影微笑。

我想這就是電影存在的理由,我們這樣被社會彎折的人,哪怕設想也不會設想自己這樣去存活,那太大膽,太驚世駭俗,孤獨難以承受,但是看見世界上仍然有這樣坦率的活着的人,我就會感到開心。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場電影是雞湯,教導大家要追逐自己的夢想,在我看來卻完全不是,電影清晰地表明了,mibou能長成這樣是很難的,如同夢幻一樣,支持他的母親,不強求他學習,理解他的朋友,連暴走族都能被他感化,恰到好處尋到他的工作,讓他能夠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下去,那早就向現實低頭的人又有何幾?大概不計其數。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是給我們的一場童話,能夠讓我們開心不就夠了,為何我要在一場童話中尋求現實?我由衷地感謝觀影兩小時,這部電影帶給我的快樂。

...
很喜歡導演對于主角性别模糊的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