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層次地聊的話,并不認為兩個相似的男主能完全地概念化,或者價值觀化為一個現實一個浪漫,成為兩個看似絕對對立的所謂傳統的愛情故事裡的“愛情和面包”或者“自由和面包”。

首先作為二元體的亮平和麥肯定是真實存在的兩個個體,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完全相反的,而是複雜的存在的多元的人。

所以朝子的愛情,反轉和選擇并不是單純地選擇現實或者選擇虛幻,而是建立在“愛情加面包”“虛幻加現實”上的,甚至更多的東西上的。

麥看似代表了隻所謂虛幻的未來浪漫的追求或者理想夢想幻夢,但是其實建立在長達半年的生活基礎上…而亮平所代表的生活一側,同樣開始與虛拟假想的影子,長于大地震中的偶遇…導演在這裡做出了神奇的對照,作為大家口中虛幻的麥子的部分,更多的是兩人相愛片段的生活縮影…而作為普遍認為的生活側的亮平,真正生活的五年被不值一提的帶過,留下更多的是想象(亮平對朝子的好奇,朝子對亮平的幻夢,戲劇表演、地震、偶遇到未來的暢想)

所以亮平和麥都是1+1的,都有現實也都有虛幻,就像現代的愛情,至少在愛情中這個部分,我們都有現實也都有虛幻,都有浪漫理想也都有生活煙火…

所以再次作證為什麼他倆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相似的兩個人在被打分,誰分高誰獲勝…

而在影片的推進過程中,随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可以發現在朝子心中麥的個體中的現實已然消失隻留下幻影的痕迹,而本體已經在亮平的身上,她完全可以依靠亮平同時獲得理想和現實的二元需求。

此時亮平=理想加現實,而麥隻有泡影,甚至于當麥的消息再次出現也隻是海報,單薄的形象,所以亮平赢過麥…而當麥真正出現的時候,麥的現實被補充,可以握到的手,可以看到的人,亮平身上的虛影被擊破,此時麥=現實加幻想,亮平=可以被替代的現實,所以亮平輸給麥…

誰分高誰獲勝,所以麥赢過,所以亮平也赢過

于是對于這場比賽,如果兩者隻有一個,這個故事就不成立,朝子不需要做出選擇。有亮平就是亮平,有麥就是麥,因為既有麥也有亮平,所以才有選擇和比賽…

在朝子的愛情選擇中,形成了一種看起來滑稽實際又很嚴密的邏輯模式,也就是因為有麥子所以喜歡亮平,因為有亮平所以選擇麥,因為有麥所以再次回歸亮平。

因為過去的我成為今天的我,因為今天的我所以我不再配合過去的我。

至此在最後導演在朝子回到亮平身邊完成了這個邏輯回環的自洽…于是亮平“無法再信任”,因為今天的我也會變成過去的我,明天的我更不會屈服于今天的我…因此“這條河真肮髒啊”…“但是美麗”…朝子永遠基于今天的自我去追求愛情,于是肮髒,于是美麗

正如我們這一代現代都市男女男男女女的真正的愛情需要一樣,其實并不是那些人擺在我們面前重複過的故事了:你是要愛情還是要面包?

我們既要愛情,也要面包,加在一起比比誰分數更高…很市場經濟,很貪婪,很自私,于是肮髒,于是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