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小利在脫口秀裡的段子出圈了,她調侃經典武俠劇裡,黃蓉把所有好東西讓給男主的行為無法讓年少的她代入共情,這戳中了很多女性内心的微妙認同。

這讓我莫名聯想起《卧虎藏龍》裡我一直喜愛的中二少女玉嬌龍,曾經讓年少的我深度共情的一個角色。

從外部視角看黃蓉是制度化聰明的極緻。她太會了,懂進退、知利害、能撒嬌、能做飯,關鍵是,她始終把“靖哥哥”放在第一位。她聰明,卻在關鍵時刻不搶主角光環,也不争奪技能樹,她的所有天賦到後期似乎都是為了輔助而存在。而且她還無比真誠,一切行為都是“因為愛”,她明明沒必要這麼做,但她還是心甘情願的做了,所以顯得特别可貴。把一個特别有主體性的召喚獸關進精靈球,是最最有成就感的(如果你帶入男主視角)。她的主體性,看起來特别大,其實精巧地躲開了所有跟權力有關的地方。

這才是規訓的最高形式,不是壓迫,而是讓你以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她的“自願”是被系統設計過的。她的自由來自她主動覺得沒必要擁有太多自由。更荒誕的是很多現實中的女性真的照着她活了,并且以此為榮,她們“喜歡當副手”,“喜歡站在遊樂場邊幫别人拿包,姨母笑的看着另一半撒野”,把自己的牢籠裝飾得花團錦簇,最後真心實意地說:我喜歡這裡。

相比之下,玉嬌龍是沒被馴化的異類。她的少女心氣不是青春偶像劇那種活潑任性,而是一種反社會的、野性的、帶有原始攻擊性的生命意志。她撒野的時候不是在撒嬌,不是通過讨好制度來換取什麼好東西,而是直接去擁有、去主宰、去搶,她覺得好東西本來就應該是她的,所以她是極其危險的。

但她也不“成功”。她摔死了,像個結局被提前關閉的bug程序。我們就站在這兩個角色之間,看見一種對照:一個“聰明”到讓所有人都舒服,一個“真實”到不再被允許存在。玉嬌龍這種角色,是不可持續的。她太不配合了。她不順服父權,也不投靠母系倫理,她不承擔女性代表性,也不講“大義”。她是危險的,是失敗的,是不可複制的。她在文學、電影、現實裡都活不下來,她沒有成長軌迹,也沒有示範意義,甚至不能成為女性意識覺醒的典型。

很多人說章子怡的演技成就了玉嬌龍,我其實不太認同,她不是成就了,是剛好在那個階段撞上了。當時那個狀态的她,野、擰、目标性極強、尚未學會如何精準控制自己,意外地完美貼合了玉嬌龍這個角色:一個懂禮儀又毫無禮貌、寫得一手好字卻翻牆偷劍殺人不感恩的貴族少女。這種氣質不是靠演技雕出來的,是她當時真有點不聽話,又特别特别想赢,剛好與角色對齊了。章子怡這個人就是對自己太有控制力太有目标感了,她不是天生的藝術家型演員,她“演”不出那種有留白的松弛感的。

那時她的狠不懂藏在哪,她的中二和狠是未經社會調教、也尚未被工業餾淨的野生能量。她之後越來越努力、越來越精準、越來越像一個“好演員”,卻再也沒能演出那個角色裡的空隙了,反而像個資深技術工種,但我知道她盡力了,不可苛求。她有着j人獨有的笨拙感,我很能共情。

我之所以還長長久久的記得玉嬌龍,而且格外喜歡她,是因為她沒被寫完。她是從劇本縫隙裡掙出來的一小團黑影,而不是主創團隊給出的标準答卷。她可能不被塑造,也不被拯救,她隻是一團未經命名的野火,冒了頭,然後被踩滅了。

玉嬌龍是系統的bug。

很多年後我再看電影,總會不自覺地尋找有沒有女孩有類似的氣味,但大多數角色一張嘴,我就知道她是被寫過的,被批準過的,總覺得無味。隻有玉嬌龍,她沒被批準過,她是一段系統錯誤,我慶幸她短暫地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