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恐怖故事:女巫集会》(American Horror Story: Coven)是FX电视网于2013年推出的系列第三季,背景设定在新奥尔良,讲述塞勒姆审巫案后幸存的女巫族群们隐匿于世,为了延续血脉而挣扎求生。本季并非无懈可击的杰作,它充斥着快手短剧般的狗血烂俗情节与生硬的反转黑化,人物动机和行为逻辑时有断裂或前后矛盾,世界观设定也存在不少缺陷。然而,在这片喧闹与瑕疵之上,兰姨(Jessica Lange)饰演的至尊女巫Fiona Goode,却如同混沌中的钻石,以其无与伦比的复杂质感成为全剧最耀目且具有深刻悲剧弧光的角色。Fiona身上所展现的关于权力、衰老、恐惧与不屈的故事,如同一出荒诞而悲壮的莎翁式戏剧,令人过目难忘。

...

一、对抗自然法则的西西弗斯

...

Fiona无疑是本剧的核心人物,她统领着整个女巫团体,也推动着剧情的脉动。在本季中,没有任何一个具象的反派能真正击败Fiona(严格来说Fiona才是那个反派),将这位至尊女巫拉下神坛的,是不可抗的时间、衰老与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Fiona的悲剧在于,她并非败给某个强大的敌手,而是败给了生命无法违逆的周期。她年轻时凭借强硬手腕步步高升,不惜弑杀恩师登上Supreme的宝座,曾经风光无限顺风顺水,正因为她登顶的如此潇洒顺遂,她在末路中的困兽挣扎才尤为醒目。Fiona试图用巫术和阴谋去逆转自身的命运,这种抗争有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谬崇高感,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Lange将Fiona的优雅、骄傲、狠毒、风情,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与幻灭演绎得淋漓尽致,耀眼的令观众无法移开目光,夺得了2014年艾美奖限定剧集最佳女主角奖。

二、死亡焦虑与掌控欲

...

Fiona处在“女人–母亲–女巫”三重身份的挤压中,她最大的驱动力正是对死亡的深层焦虑,衰老带来的恐惧对她而言从不是简单的“变丑”,不是皱纹和白发本身。而是当衰老降临时,对一切失去掌控的无力感。作为Supreme,Fiona曾站在女巫权力的金字塔尖,多年来享受着力量带来的支配感和特权。一旦察觉生命力流逝、魔力减退,她便感到无法容忍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危机感驱使她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地寻找永葆青春与权力的方法,清除任何可能成为继任Supreme的年轻女巫以延缓自己被取代的命运,甚至试图与恶魔老爹交易灵魂以换取永生。

Fiona其实并不真的在意别人怎么看她的脸蛋或身材,而更在意她能否控制周边的一切,在意自己是否有源源不断的生命的活力。当医生推荐她去医美时,她的愤怒来源于“你居然以为我可以接受用这些医美技术维持表面的光鲜,我要的是真实的力量而不是这些廉价的替代品。”那一刻,她感受到的是极高的自尊被冒犯的愤怒,被客体化的屈辱,以及无力改变衰弱的挫败感,这和单纯的虚荣心受挫是不同的。

与这种死亡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是Fiona对“继承人”的矛盾心态。她既身为母亲又身为领导者,血缘上的女儿Cordelia和其他潜在的年轻女巫,代表着她权力即将移交的未来。对Fiona来说,下一代不只是后辈,更是随时可能取代自己地位的威胁者。Fiona对Cordelia也好,对Madison等年轻女巫也罢,都抱有本能的戒备。她口中对女儿“软弱”、“平庸”、“缺乏真正力量”的数次贬低,也是潜意识中在削弱继承者的正当性,从而拖延权力交接的到来。

三、女巫至上主义:优越感与冷酷

...

作为一名强大的女巫,Fiona对于自己族群的身份认同和优越感有着绝对的坚持。她对女巫团体的归属感与维护是她人格的底色,归属感既隐喻着异端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边缘处境,也是Fiona向父权权威发起挑战的重要载体。面对外部的威胁时,Fiona常常挺身而出,毫不留情地用铁腕维护整个女巫群体的安全。正如剧中她曾告诫Zoe的那样:“哪怕是我们中最弱的女巫,也比普通人中最强的要强。”这句话听起来仿佛出自万磁王之口,充分展现了Fiona的精英主义和女巫至上的信条。

我剧中对Fiona最早的惊艳来自于这一幕,两名警探来到女巫学院调查校车团灭案,年轻的女巫Zoe因惊慌语无伦次,眼看局势即将失控,Fiona款款走来优雅而冷酷地夺回控场权。她没有大秀法术特效,只是用不容置疑的气场与步步紧逼的措辞,将两个成年男性执法者逼迫得如同蝼蚁。在这场降维打击中,Fiona命令警探喝下一杯水,语调平静而不容抗拒:这不是请求,不是谈判,而是命令。Fiona表面上是在替Zoe解围,实则是在修复“女巫至上,不可以受凡人摆布”的叙事秩序。

正因为奉行这样的女巫至上主义,Fiona对女巫身份无比骄傲,她不屑于凡人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反倒要让社会臣服于她。她口中没有“包容”,也没有“平等”二字,她强调的是归属感、优越感和自尊。在她看来,女巫的力量既是与生俱来的恩赐,也是需要誓死捍卫的荣耀。这样的姿态真的能令同类感到安心:“Fiona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你们是谁,她绝不会坐视女巫族群被践踏侮辱”甚至令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只要她在场,再可怕的敌人也不足为惧。

Fiona的女巫至上宣言,更蕴含着一种激进的女权隐喻,就像《X战警》变种人是对LGBTQ+群体的映射,Fiona的策略是赤裸裸的女权威慑:“与其让世人接受我们,不如让他们害怕我们。”因为我们(女性/女巫)本就是最强的。

Fiona的高高在上中也夹杂着对他人的冷酷无情,她坚信软弱毫无价值,她对Zoe出手相助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出于对整个女巫团体的近乎洁癖的审美要求“在这里,容不得自己的人出丑或拖后腿,从而玷污了女巫群体的形象。”

四、实用主义暴力:权力的黑暗面

...

作为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Fiona所施展的一切狠毒与杀戮,本质上都是服务于维系自身权力地位的维稳式暴力。她并非嗜杀成性的恶人,每一次出手都是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的。年轻时的Fiona曾与女巫同学们一同学习魔法,但她野心勃勃,不愿被动等待命运垂怜,于是在发现上一任Supreme身体日渐衰弱后亲手将其杀害,以加速自己登上巅峰的进程。这起弑师事件奠定了她日后冷酷作风的基调,Fiona可以心狠手辣,但她下手更多是因为对方挡了自己的路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她也并非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愧色,剧中数次暗示Fiona对被自己谋害的前任Supreme心怀愧疚,毕竟那位亦师亦母的女性曾手把手将她带入强大魔法的世界。这种复杂的情感使Fiona的暴力行径不是脸谱化的邪恶,而带上了一丝人性的裂隙。

Fiona的一系列谋杀、清除异己的举措,都可以说是她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只要能维护自己作为Supreme的统治和女巫界的稳定,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在听闻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延续生命后,她甚至打算对整个女巫团开杀戒,以杜绝新Supreme的诞生,可见其偏执程度之深。但即便如此,Fiona仍有自己的底线,她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私欲而滥杀无辜的暴君,她的狠毒背后总有一套合理化的权衡:这个人是否威胁到我的权威?这件事是否有碍于女巫团的安危和秘密?一旦判断该出手,她绝不会心慈手软。可一旦威胁解除,她也会被内疚与孤独所困扰。Fiona的暴力是权力阴影下的副产物,既可怖又让人隐约理解。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她选择了先发制人的黑暗之道,永远站在“夺取”的一方。

五、英“雄”末路的悲剧张力

...

英雄末路一直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悲剧结构,因为它展现了一个曾经拥有极高控制力、强大意志和历史重量的人,不得不面对不可抗拒的衰老、没落、被取代时展示的种种人性的折射面。这种结构既庄严又无力,触发了观众内心最深层的共鸣:我们终将失去对人生的掌控,但我们也都渴望能有尊严地谢幕。然而,要让这种悲剧张力真正打动人心,前提是角色曾经真正登临绝顶。如果没有辉煌的顶点,又何来壮烈的末路可言?

现在许多影视剧在处理女性角色的衰老议题时,往往流于表面,仅仅把女角色作为“美貌贬值”的符号,而忽略了塑造角色昔日的风光与影响力。这就导致观众难以感受到角色所失去的东西究竟有多珍贵。比如《某种物质》中的女主角被设定为曾经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的过气顶流女星,只能依靠出卖色相苟延残喘,却没有构建和展现她昔日如何叱咤风云、拥有哪些资源和话语权。这样的角色“衰老”是空洞的,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重量”,衰老带给她的只有浅薄的焦虑,让观众难以共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iona。她一出场便让观众确信:这个女人曾经掌控一切。无论是她对自己女儿冷酷疏离的态度,还是她随意玩弄警方的权术手腕,都证明她在故事开始时依然稳坐权力的宝座。正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巅峰映射,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之后每况愈下的境遇。剧集中,每当Fiona发现自己正在失去力量、地位受到挑战时,她的愤怒、毒舌乃至杀戮,都是在向那难以阻挡的深渊下坠做的孤注一掷的最后反扑,她越是意识到自己在走下坡路,就越要拼命抓住仅剩的权柄不放。这种“登顶”与“坠落”的强烈对比,构成了全剧最具张力的悲剧底色。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也是经典的“英雄晚景凄凉”叙事,年迈的李尔王禅让王位,企图用空洞的头衔继续操控命运、挽留尊严,结果很快被现实打脸,最终在疯癫与瞬间清明中死去。Fiona的故事与李尔王异曲同工:她曾手握大权,却渐渐力不从心,她试图维持女巫世界的旧秩序,却终究敌不过新生力量和时间的无情,然而Fiona的末路悲剧比李尔王具备了多一层的性别特属性,也更为复杂和幽深。

六、女性枭“雄”的崩塌与不妥协

...

历史和传统叙事中,鲜少有女性角色被赋予如Fiona这般“登顶又坠落”的枭雄的末路空间。大多数时候,女性在故事里要不是温柔的陪衬品,要不是主动成全他人功业的牺牲者,很少会有一个女性像Fiona这样,曾经是掌控一切的存在,又挣扎着拒绝退位。Fiona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桎梏,展现出一个王者在失去至高权力过程中所经历的极端复杂、甚至非理性的挣扎。她的崩塌没有披着慈母的外衣,没有圣女般的自我献祭,这种形象对女性角色而言无疑是大胆而新鲜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Fiona直到生命尽头也不肯低头认错,不愿接受所谓的“道德净化”。我们看到很多经典悲剧男性角色往往会在末路中悔悟,如李尔王在疯狂中学会了怜悯与忏悔。然而Fiona没有这样做。她把不甘心不妥协写到了最后一刻,这种不妥协,为她的悲剧增添了一抹近乎悲壮的色彩。Fiona没有得到救赎,也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她只是始终如一地想“活成她自己”,哪怕走到尽头仍是一个极端自私、控制欲爆棚、对他人和自己都毫不宽宥的个人主义者。而正是这种未被道德洗白的末路,让她比传统男性“崩塌型英雄”更真实、更动人,也更醇厚。

七、性别隐喻下的终极惩罚

...

在剧集结尾,Fiona身患癌症,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病痛中离世。当Fiona再度睁开眼时,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处南方的田园阳光下,有鸡犬作伴,每天清晨有爱人拥抱,一切仿佛老年版“婚后理想乡”的温馨图景。然而,很快Fiona便意识到不对劲:这个世界没有变化、没有冲突、没有目标、没有激情,甚至没有生老病死的尽头,她被困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永远无法逃离。对于曾经不可一世、拒绝平凡生活的Fiona来说,这“平庸的幸福”正是她最无法忍受的地狱。在这一刻,编剧以极其讽刺的方式终结了这个女王的神话,Fiona最终还是被强行“驯化”了,而且是以她最痛恨的方式:过上平凡主妇的生活,永世不得翻身。

许多观众在剧集前半段会误以为,Fiona最恐惧的是失去男性的爱、因为年老色衰而不再具有性吸引力,仿佛她的终极焦虑是美人迟暮、无人注目。但事实恰恰相反:Fiona从未真正渴求过传统意义上的“被爱”。回顾整部剧,她最爱的始终是她自己,Fiona渴望的,从来都是掌控、主宰、冒险、征服。征服死亡,征服肉体的局限,征服那些窥伺她王座的继承人,甚至征服观众对于什么才是成功女性的想象。正因为如此,剧本为她安排的这幕婚后田园地狱才显得格外高明且残忍,它没有任何血腥的酷刑,反倒是用传统社会给予女性的终极奖赏“婚姻与安稳”来将Fiona彻底囚禁。

Fiona的退场充斥着强烈的性别隐喻:她所遭受的屈辱正是社会强加给不按规矩出牌的女性的惩戒,非常令人不适,这种不适感源于编剧撕掉了伪装,直白地呈现出对两性的双标:社会允许男性枭雄庄严地“死”,却强迫女性以做回一个普通女人的方式苟且的“活”,任由身份和尊严被一点点磨灭。Fiona这样一位桀骜不驯的王,最终落得被迫扮演她一生最鄙视的角色—贤妻良母的下场,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嘲讽,也是对观众的一记重击。

八、母女羁绊:权力阴影下的扭曲之爱

...

最后,不得不提及Fiona与她女儿Cordelia之间那扭曲、痛苦却又无法割断的纽带。这段母女关系将至亲之爱与权力斗争交织在一起,Fiona对Cordelia的情感绝非简单的爱憎,而是一种在控制、轻视、嫉妒、隐秘期望与失望之间反复拉扯的折磨。可以说,这对母女的每一次对视与碰撞,背后都暗流涌动着“权力”。

1. 继承人即威胁:权力的终极悖论

作为Fiona最有可能的继任者,Cordelia的存在本身就是对Fiona至高权位最直接、最具象的威胁。Fiona对“继承人”的普遍焦虑在Cordelia身上达到了顶峰,血脉相连让这种威胁更私人化、更无法回避。她无法像对待其他潜在继任者那样简单地将其猎杀。于是,我们看到Fiona一方面迟迟不愿正式退位,另一方面则通过言语和态度不断打压女儿的信心,她口中对Cordelia的贬低看似尖刻,实则隐含着一种自我防御机制,通过否定女儿的价值,来削弱其继承Supreme的合理性,从而竭力延缓注定要到来的权力交接。

2.投射与失望:镜中扭曲的自我

Fiona在Cordelia身上看到了自己最不愿直面的某种“弱点”的放大版本。Cordelia圣母、渴望和平、愿意为他人付出,这些品质在Fiona眼中几乎等同于“软弱可欺”,和她信奉的“力量即真理”信条格格不入。Fiona对女儿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嫌弃,本质是对自身可能存在、但被她极力压抑的柔软面的恐惧和排斥。可以说,Cordelia越是表现出善良和脆弱,Fiona就越是厌恶,因为那映照出Fiona内心深处那个她决不允许存在的软弱自我。

...
来自妈妈的大逼斗

3.以伤害为盾的保护欲:扭曲的母爱表达

讽刺的是,Fiona并非对Cordelia毫无爱意。在女巫团面临外部致命威胁时,Fiona表现出了一种原始而强大的母性保护本能,也同时维护着整个女巫团体的安全。保护Cordelia,对于Fiona而言更像是在保护“她的”血脉,保护“她的”权力体系,保护“她的”不容侵犯的领地。这种保护还伴随着高压、操控和冷酷的训练,她以近乎残酷的方式试图逼出女儿骨子里的“狠劲”,哪怕过程会令Cordelia伤痕累累。这种做法不像传统的母爱,更像父权社会中严厉培养继承人的手段。Fiona对Cordelia长期的贬低与打压,核心就在于Cordelia一直未能达到她心中“合格继承人”的标准。在Fiona的价值观里,一个“软弱”的继承人若掌权,无异于将整个女巫群体置于险地。

当Cordelia精心设计陷阱试图逼Fiona自杀(未遂)时,这一行为在Fiona眼中非但不算背叛,反而标志着女儿终于“开窍”了,理解了权力游戏的规则并有勇气付诸行动。Fiona对此事所展现的大度,是一种属于强者的尊严感,她并未因为被算计性命就勃然大怒,反而以近乎欣赏的态度认可了挑战者的能力,仿佛猛兽首领默许了后辈露出的利爪和獠牙。

4.无法言说的脆弱:权力面具后的裂隙

在极少数放下戒备的瞬间,Fiona对Cordelia会流露出一丝转瞬即逝的脆弱和依赖。例如,当她的魔力急剧流失、生命垂危、局势完全失控时,她望向Cordelia的眼神中偶尔会闪过一丝寻求依靠的渴望。然而,这份渴望很快又被更强烈的自负和防御性攻击所掩盖。Fiona不允许自己在任何人面前真正示弱,即便对象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最终,Cordelia觉醒并成为新一任Supreme,这对Fiona来说意味着彻底的失败,但或许也夹杂着一丝释然:至少最高权力落入了她自己的血脉之手,落入了她一直没有明言但确实爱着的女儿之手。这种复杂难言的情感涟漪,被Jessica Lange以微妙的演技捕捉得丝丝入扣。我们透过那些转瞬即逝的眼神和哽咽,可以看见在权力堡垒的废墟下,还有尚未完全泯灭的母爱的微光。这些片刻的软弱,使Fiona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Fiona之所以令人难以忘怀,不仅因为她是一个写得好的角色,更因为她身上凝结了很多不该出现在同一个女性角色身上的特质:骄傲、偏执、自恋、强大、理性、脆弱、失控、拒绝悔改……这些元素组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反神话。Fiona并不是为了成为“好人”或“坏人”而存在的角色,她的身上有一种稀缺的“文学性”。正因为她不正确、不圆满、不被拯救、不合时宜,她才成为我最爱的角色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