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前,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大獎能差到哪兒去?

觀影後,總票房400多萬是它應得的。

106分鐘的電影,松散、冗長,令人坐立不安。《銀河寫手》以一己之力诠釋了什麼叫“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盡管有我喜歡的“三狗”加盟,但别誤會,我get不到任何喜劇性。從開場的滿嘴跑“諾蘭”“姜文”就預感不妙:一股志大才疏的學生習作味兒?結果很不幸,它就是。

電影講了什麼故事?兩個編劇賣劇本,應甲方要求改了一年,結果也沒改成的故事。中間穿插了配角團的劈腿、自殺、飯局和分手,個個猝不及防,用來印證“生活本身就沒那麼多鋪墊”。最終結論:這劇本埋了吧!80年後,它會是一場文化遺迹——因為它是最後一部由人類而不是AI編劇寫的劇本,證據是它有錯.别.字!

MD看了想打人。

這是什麼破劇本?怎麼拉到投資的?這電影的“馬姗姗”風控怎麼做的?

故事故事稀爛:講理想主義的碰壁?除了改錯别字,沒看出主角有什麼才華,何況理想。現實主義黑色幽默?攏共“飯局-出租屋-辦公室”仨場景兒,就别談接地氣了吧。觀影時隻覺得編劇是一群天天日咖夜酒、不甘心當乙方也當不好乙方的街溜子,這點小委屈小懷才不遇,還拍個電影賺觀衆的錢?是不是太自戀了?

結構結構混亂:電影處處想反套路,結果隻暴露了主創的确能力平庸。主角可以沒有成長,但不能沒有人物弧光,它就.真沒有。拆解《救貓咪》那幾分鐘自以為很高級?我隻恍然跳到了抖音,觀衆仿佛被喂了一段教學片,卻與情節推進毫無關系。結局的“狗尾”一續再續,現實hold不住,就想搞魔幻現實那一套?“衆人皆醉我獨醒”,膨脹到堅信自己的劇本應該進博物館。誰給你的自信?

角色角色工具化:電影編劇的經典理論是,沒有廢人物。一個人物登場,就必有意義。請問女主周可可出場有什麼意義?除了滿足男一的意淫之外。請問劈腿那一對配角出場有什麼意義?編劇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這用你告訴我?請問演員鄭飛的自殺有什麼意義?他當然值得同情,也折射演藝圈抑郁症問題,但是在“寫手”這個主線裡,一個活生生的角色,隻淪為了男一口中論證“生活沒有邏輯所以我不改劇本”的論據之一。他的自殺,像其他配角一樣,是徹徹底底的、令人不适的工具。

也許,它原本想效仿《年會不能停》赢得打工人共情。一群主角配角,試圖構成某種影視圈“衆生相”“浮世繪”。結果,它通篇沒有一個可信的人物,甚至沒有一個合格的故事,成了一場小衆職業的圈地自嗨。

看到最後,我竟然覺得,“馬姗姗”說得有道理,這本子是得大改。

如果這能代表影視編劇的故事,多少有點拉低編劇了。其實,編劇真的是個手藝活兒,是有門檻的。不信你去看電影一開始,出現的那本編劇學教材《故事》。我保證,它比這電影好看一萬倍。你會知道真正的編劇有多專業,多吃功夫,多有魅力。

所以,你們拍《銀行寫手》前,是連《故事》都不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