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鱿魚遊戲》真的又刺激,又殘酷。談談幾點零散的感想吧:
1.遊戲本身
先從技術層面來看,後面再從隐喻層面分析一下。
關于大Boss
如果隻滿足于從遊戲本身去看這個BOSS的話,可能會覺得結尾挺驚豔的,就是那種原來是他的感覺,類似于《電鋸驚魂1》最後那個場景。其實關于BOSS可能是誰這個問題,在遊戲的過程中已經給了幾個提示了,比如說嘉賓到場的時候,問The Organizer為什麼沒有接待他們,然後還強調每年他都在的,在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這個主辦方是一個伏筆,未來會交代。再就是遊戲的設定,确實很有年代感,正如那個女孩所說的,是老年人小時候喜歡玩的遊戲。這個小女孩簡直就是就是個預言家和哲學家。
關于面具男
其實劇透,不是說知道了劇情才算,其實從看演員表的時候已經就在被劇透了,當時看到李秉憲飾演警察哥哥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他就是面具男。導言還挺調皮的,在前邊就cue了一下他。

這個人物設定是非常有趣的,人設從始至終是連貫一緻的。我們可以從他喜歡看的書來猜測他的性格特征。他桌子上放的都是藝術類和哲學類的書。比如說關于梵高、畢加索、勒内·瑪格麗特這些畫家的著作,還有拉康的《欲望理論》(沒研究過拉康,所以在這裡就不分析這個細節了)。

說明面具男是個有一定藝術品味的知識分子,英語水平不錯。此外他是之前鱿魚遊戲的獲勝者,說明他是個很理性的人,有勇有謀,體力也好。看到他和男主說話的時候,他說他很早就關注他了,他覺得男主應該不會走到最後,沒想到他最後竟然成了獲勝者。我當時覺得這句話很有深意,他為什麼會關注他,難道他認識他嗎?我覺得不可能。看到結尾的時候,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因為男主一直和大BOSS一組,所以面具男很早就開始留意他了,再就是他玩遊戲的時候并沒有遵循單純的理性算計,有時候出于善良去選擇和弱者一組。按照面具男以往參賽的經驗來看,自然覺得男主不會獲勝。
關于精英男
前面他給阿力錢的時候,我就想到了他那一丢丢的善良最後一定會被理性吞噬。他這種靠奮鬥實現了一點點階級躍升的人,身上還有一點點的善良,但這種善良隻會若隐若現的出現,隻會在不妨礙他本人安危的時候出現。而且他給的恩惠也是很小很小的。再就是他是韓國最高學府學經濟管理的,本身就是非常理性的學科,深谙各種算計和合理化。他最後自我了結也是他當時的最佳結局了。
關于男主
男主這個角色似乎塑造得最不好,就是感覺人設很難始終自洽。在遊戲之外的現實生活中,他遊手好閑,不求上進、很窩囊,還啃老。在遊戲之中,他又對老人和姜曉特别照顧,還總是一身正氣,大義淩然的,給人一種他懷有使命感的感覺。我覺得他和精英男正好是一組對照組,他身上理性算計的成分很少,善良的部分很多,精英男就是理性算計的成分多,善良也有,但少。也大概就是說他并不是個非常理性的人,所以我們從理性的視角也沒法解釋他的一些行為吧。
2. 遊戲之外
當老爺爺最後以大BOSS的身份出場時,有必要再分析他的角色的象征層面。他最後說起自己的緻富時,他說他的成功就是錢滾錢。也就是說他就是資本的人格化啊,他實際上是金融資本的人格化。金融資本是資本的最高、最先進、最成熟的階段,它能更好地體現資本的本質,更徹底地實現資本的範疇。但列甯也曾說過,最高階段也是它矛盾最尖銳的時候,是離死不遠的時候。過了100年了,金融資本還是很堅挺。
而面具男就是理性人的化身,他深谙遊戲規則,他不會讓感情左右自己的判斷,所以他能勝出,所以他能對自己的弟弟下手。他一直戴着面具,說明他也是一種抽象的人,一種人格化,他是資本滾滾向前運動的重要齒輪。他摘下面具的時候,短暫地回歸到哥哥的身份,但很快他又帶上面具,繼續做他的理性人。哥哥就是理性人這個範疇的最佳體現者。和他相比,精英男就不是徹底的理性人。
這個遊戲的主辦方一直強調,這個遊戲是平等的,但實際上這個遊戲真的平等嗎?不是的。1. 雖然說,所有的參賽選手都是自己選擇來參賽,但他們不是自願來參賽,他們的生活過得太慘了,沒辦法不得不用自己的實實在在的肉體去參加比賽,用自己的生命做垂死的賭注,這不就是馬克思說他們自由得隻剩自由了嗎。2. 老爺爺作為BOSS參賽本身就更不平等了,他害怕的時候,遊戲就可以終止,他玩完了,也隻是假裝地消失了。3.很多參賽者隻是數字的加減,他們都在這個合理化的過程中被抽象掉了,他們的貧困和苦難是實實在在的,但是在遊戲裡我們無法去關心他們有什麼故事,他們隻是數字。這就相當于馬克思所說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關系,勞動者實際上都會變成價值增值過程的要素,他們被物化、被同質化地看待,資本不關心他的人的特質。4.差點忘了說了,這些人窮到隻有拿生命去搏一搏了,他們的命運是誰造成的?這種貧富分化不正是資本運動造成的嗎?男主不正是因為高利貸還不上才去參加遊戲嗎?這個高利貸不正是金融資本嗎,而且現在還有很多溫情脈脈的借貸方式。所以這個遊戲本身的平等隻是假象。平等本身就是個僞概念。馬克思早就說過了,平等這個概念是從交換和流通的領域抽象出來的。
我覺得這個劇還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我覺得首先是三類人的僞善。資本家首先是最僞善的,他們嘴裡的平等自由都是假的。然後是韓國的特色,韓國人信教的很多,韓國有很多牧師和信徒,這個劇對這些人批得非常狠,這些人反而更容易做壞事,做完壞事還假模假樣地對自己的行為自我合理化,短暫地讓自己的思緒在那個虛構的避難所停歇,然後很輕易地就清洗掉了自己的罪惡,韓國有很多對這個話題進行批判的電影,比如李滄東的《密陽》。第三類就是某一類精英了,他們有時候做一些事情看似非常善良,對悲慘的人給予一些幫助,但前提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妨礙到他們。
在玩遊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老頭太危險了,很多遊戲讓老頭去玩他獲勝的幾率都很低,我就在想有什麼遊戲老頭反而能遊刃有餘呢,後來我發現就是這個資本的遊戲。在這個遊戲裡,你身體再強壯也沒用,比如像阿裡那樣給人幹體力活,要麼就是那個流氓,那種原始的野蠻化在現代資本面前就是渣渣。
故事的快到結尾的時候,有個地方太有趣了,那就是銀行家去找男主,說男主隻是把錢存在了銀行裡而沒有去理财,所以他要來提醒他為他推薦理财産品。錢就是要拿去生錢的,理财就是錢生錢,按照資本的邏輯,你不理财就是虧損。男主沒有接受這套資本的邏輯。男主是這裡邊人設最搖擺的了,他有很多感情用事的地方。資本運動就是要讓大家都變成理性人才好。導演最後讓他獲勝,似乎想說,愛和善良會戰勝理性的計算,這似乎是一種悲觀的樂觀主義吧。
故事的結局,老爺爺死了,但是遊戲并沒有結束。所以說他隻是金融資本的人格化,資本的邏輯是生生不息的,金融資本還是很堅挺,還是能不斷地找到生存的空間,找到價值增值的途徑。所以遊戲又開始了,遊戲一直在進行着,周而複始。男主的設定大概隻是導演渴望這部分尚未被資本和理性的邏輯同化的人去改變世界吧,但前景還是很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