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三位刺秦高手長空、殘劍、飛雪的死因,提供了三個版本的刺秦故事。諸版本的共同之處在于畫面都很美,長空每次都要目哀而死,章子怡的如月每次都要為情勃然動怒。
第一個版本由劍客無名提供,他自述利用愛恨糾葛與人心缺點對三人進行逐一擊破。在這個版本中我感知到的是水,二人雨中聽琴意念對決,劍聲,水聲,銅錢聲。劍花較水花快。殘劍飛雪則着濃烈的紅衣,象征情欲,這我看了影評才留意;自己看是感覺這倆人都有種太文藝的癫邪之氣。飛雪快意明亮,眼波微動時,很好地诠釋什麼叫目如秋水。她行武勝在馭氣,廣袖能舞,意境恢宏,但恨殺殘劍的一刻,使用的卻是毫無技巧的捅刺,如愛恨最為露骨直白。
第二個版本由秦王提供,他依據對殘劍心胸的認識,講述了一個色調主藍(如前所述,色調和情感的對應是由豆友點醒,我事前沒有主動聯系)的理性版本,主題是舍生取義。殘劍飛雪的前後事很好哭,殘劍和無名淩波微步的那一場祭奠對決戲當中,為一滴水止戰的橋段更讓人心顫。這可能是有人吐槽無厘頭的點,但非常打動我。如果說第一版本是無處不在的水,愛恨橫流;那麼第二個版本很幹燥,理性和清明的主線之中,不多得的淚與水珠恰好是點睛之筆。個人很喜歡這個版本,它的邏輯也是我能猜到的範圍,不過未免要說秦王的“捐獻”等等解說實在有點好笑哈哈。這個嚴謹不失唯美的故事由他講出,感覺很是藝術,但大概也代表了他對這一對劍俠的理解和敬重,所以應不違和。
第三個版本由現實提供,反轉在于高手殘劍心有天下,故不刺秦,有意功虧一篑,故而飛雪與之生三年嫌隙。這個版本就更沉重一些,因為角色反複地死讓我有點疲倦。其次這種天下價值觀讓我有點質疑,這也是減星的原因。殘劍的價值觀是七國混戰不休,不如任秦國早日主戰大統。片中認可這個價值觀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殘劍,實力上十步殺一人 刀劍叢中過 鋒镞不沾身;另一個是秦王,權力上我為天下主 我愛天下人 故戮天下人。其實還有第三個,決意刺秦的無名在最後被天下大義價值觀說服,他的下場是被正法而死。不過他希望以死谏的方式說服秦王牢記劍道無殺戮的最高境界,也算是一半遂願了。把自己和他人上升到一個可犧牲的抽象存在固然更易超然。但是這種止戈為武的道德觀是種賭注,其自信來源于後人來自曆史末端的事後諸葛視角。選擇以戰止戰,主動替天下人選擇讓步犧牲,是太宏觀的視角,但是哪種戰局中犧牲最少恐怕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和道德題,肉眼微觀,個人更傾向謹慎的選項。
除了這一點外都很喜歡(還有一個可能的缺憾是,衆臣勸殺的台詞有點太冗俗了,但是表意清楚,可以理解),三年前殿上決鬥的色調乍一看是略塑料的淺綠,觀戰幾分鐘後感覺導演想表達的可能是玉,也許在他的理解中,君子如玉,所以有寬和大義。二人在簾紗中糾纏隐現,風動處意境輕揚缥缈,秦王尋殘劍而四處不見,蓦然回首,那人笑意幽微,竟有點宛在水中央的意味……嗯。正如把政治道義化了,導演把所有的殺伐詩意化了,包括戈壁的旌旗蔽天連陣都是很中國畫的呈現方式。所以除了扣掉的一星,美學設計讓我的觀影體驗基本舒爽。
喜歡新武俠片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導演們往往把它整得很寫意,點到為止的含蓄與一劍誅心的力度兼具,故事的背景畫面又保持着始終如一的藝術性,山水無情,天地亘古,人在其中愛恨情仇苦戰又休,遞給觀衆的目鏡即觀世音垂目慈悲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