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中學的時候,家鄉的電視台有一檔記錄類節目叫《回家》,每周播出,我很愛看。裡面講了很多文人及其後代尋找家鄉以及舊時記憶的故事。曹禺、茅盾、巴金等等,這檔節目是我第一次系統地了解這些作家,了解他們的作品與自身經曆和時代背景的相關性。有一次看完講老舍的,我久久不能平靜,在便利貼上寫得都是老舍的話。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使我很有感觸的東西都很難忘懷,過去了幾天,在家洗頭發的時候我還在想,結果不知怎麼的我就突然意識到了,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想到,我以後大概率就是個平凡的人了,一股巨大的惆怅湧上心頭。據說每個孩子都要經曆過這一步才能長大,英雄夢破碎的瞬間。我不知道是什麼觸發,總之那時我十幾歲,文學家“回家”的故事開始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而今天我要說的這部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把它叫做電影版的《回家》是不正确的,畢竟記錄式的電影前提它也是電影,它有自己的語言和結構。但二者擁有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都能突然沖擊我一下,讓我在十幾年後的今天,再次擁有那個年少時洗頭發的夜晚,那種感覺。
這部影片是講故鄉的,以山西汾陽賈家村展開序章,主要經由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主要叙述者進行串聯,展現了鄉土情懷對于文學創作的重大意義,它對文學家的文學風格有着完全無法取代的深遠影響。
賈平凹
因為某些曆史原因,父親出事以後,賈平凹即使過往成績優異,但也無法再繼續讀書,後來他試圖應聘各種招工,均因同樣的問題而沒了下文。可是,最終他還是因為書法好看而獲得了機會,之後得以繼續讀書、并在畢業後從事文章撰寫的工作。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時候都不能放棄自己,這是這段經曆讓我感受到的,等到風暴過去,會有一天,可以平靜地講述那些曲折的過往,可以用語言、文字記錄下那些痛苦的勳章。
餘華
這部分是整個影院笑聲最多的,餘華老師還是懂得如何用幽默化解狼狽,四兩撥千斤地把那些事笑着講述出來。他說他在成為作家之前是牙醫,每天看着窗外的橋,很怕自己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然後堅持不懈地給各大出版社投稿,投過很多,等真出名(他認為是有很多人找他約稿)的時候,他還不到25歲。坦白說,我聽這一段的時候沒有大家那種輕松的心情,當我聽到他當牙醫當了五年的時候,我心裡想,那我還有時間,可當他說自己到北京改稿時才23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過了年少有為的年紀。
賈樟柯
我曾看過賈樟柯那期《朗讀者》,那期的主題是故鄉。賈樟柯概括自己這些年的經曆,是從山西出發,一點一點往外走,但創作始終都有家鄉的影子。小時候看到火車,認為那是連接外部世界的通道,直到現在他的電影中也非常喜歡拍攝交通工具,包括這部電影,也有火車的鏡頭、火車的聲音。無論走到多遠,他相信他和故鄉,和故鄉的人不會斷裂,總有一天他們還會在一起。所以,《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他想拍的鄉村記錄,而故事的出發點就在他的家鄉汾陽。
“浪子之所以為浪子,是因為有家”
最近幾天,遲到了很久的秋天有了到來的迹象,日頭不再曬得昏沉,取而代之,風開始蓄勢待發。我管這個叫難道的好天氣,畢竟這裡夏天實在太長,短暫的秋能吹來我的記憶,讓我聞到熟悉的味道,有種北方天氣爽朗的感覺,讓我整個人心情莫名其妙變好。
我思考了很久,才發現,原來我也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