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坐在電影院就已經感受到了諷刺:在座位上呼呼大睡的男人,還時不時踢我椅子;看電影遲到還用書包給我來一拳的男人;在角落裡大聲說:“媽媽,她說了什麼!”的小男孩。不得不感歎,這個社會對他們真的太溫柔了。

我喜歡這個電影,喜歡這個電影的直白的宣言,喜歡這個電影幹淨利落的諷刺。密集的輸出拼湊了我亂七八糟的想法:

被戳破的粉色泡泡

電影開始,芭比就是粉紅的顔色,歌詞也是有關粉紅的一切。粉紅色好像就是代表了女孩子的顔色,但是顔色就是顔色,為什麼要在商業化的過程當中添加那麼多刻闆印象呢?但我覺得在這部電影裡,“粉色”僅僅隻是“芭比”的标簽(可以理解為芭比就是喜歡粉色),反正,“芭比”可以用任何的方式方法去定義“粉色”(也可以是藍色、黃色、紫色)。

被孤立的性少數群體

我姑且認為電影中的艾倫是個同性戀吧,在芭比的世界裡和肯的世界裡,他都有點特别,特别是在肯的社會中,艾倫更想要逃離。想起戴錦華老師說的“男同性戀是直接威脅和動搖父權秩序的一種力量”

處在現實的人們

芭比的世界一開始是完美的女權社會,各種各樣的芭比主宰着一切,而肯隻能成為芭比的附庸。後面芭比和肯來到了現實的社會。而剛剛感受到自己主體力量的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獲得利益“我是男的,這還不夠嗎”,但顯然現實世界已經不是那種很簡單的父權社會了,學曆、經驗、證書成為了社會評判的标準(但在同等條件下,男性還是比女性更多的優待)。總而言之,發現新大陸的肯回到了芭比世界,建立了一套幼稚的父權體系。無論是一開始的芭比世界,還是後面肯的世界,都是一種完美的幻想,而現實中的社會,并不會像芭比世界構造的那般機械和刻闆,它是由一個個真實而不完美的人們組成的現實世界(而現在這個世界就是女性面臨着更多的不公)。我覺得電影最後跳脫出了男還是女的問題,而是走向了人,真實的人。

她們一直在往前

我跟我媽一起去看的,她覺得不好看。我問為什麼,她說故事很簡單,沒有什麼起伏“不就是講了人還是要回歸現實嗎?”(我媽辣評:邪不壓正的感覺)我說這個電影其實是講女性在社會中受到了壓迫,“這麼深刻的嗎,看不懂。”

想起了電影的台詞“我們母親原地不動,好讓我們的女兒能夠回頭,看自己走了多遠。”這是這個電影給的最溫柔的力量,總有女性一直在勇敢地往前走,哪怕她們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