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由女性新人導演拍攝的短片作品,《遊泳回家》的完成度還是很不錯的。
以下僅是我個人對本片的一些拙見:
文本
單從文本上說,本片稍顯平庸。其實切入點抓得很好,以小女孩努力學習“遊泳”——這樣一個或帶有性隐喻色彩的行為(不知道是不是過度解讀)來表現出其對家庭血緣認同的渴望,一度迷茫,最後成長,既生動有趣,又自然流露出孩童的懵懂天真。但一些情節過于生硬:如爸爸帶小女孩去學習其他體育項目,勸其放棄遊泳,個人覺得從人物動機上看并不通順而且破壞影片的節奏和情緒;以及爸爸談及自己的秃頭是遺傳時,我便已經猜出了最後小女孩會有一場剃發的戲了——這個設計既過于想當然,又有些過于生硬刻意了。
主題還是差口氣,如果能把“血緣不重要,重要的是相處陪伴與關愛”更加強調出來會不會更好?
視聽
在我眼中,《遊泳回家》是一部視聽層面遠優于劇情的作品,華彩片段不少。
喜歡短片的美術設計,一是全片以為藍黃主色調,巧妙将遊泳館的環境色融于美學構建,在較為清新明快的色彩下,更能烘托出單純動人的童真氛圍。
上圖(1分42秒到2分鐘)段落的鏡頭語言令我尤為印象深刻,始終在畫面下方的水面給觀衆帶來了很強烈的視覺壓迫感,由此我們更能代入小女孩初試遊泳時不習水性,在緊張中摸索的感受。
二是電影一些符号化的美術設計:
從美術服裝設計,我們便可一窺主角一家間的關系以及主角此刻的情緒,類似這樣的小設計在國産電影中非常難得。
再來看看主角一家上台表演之前,導演拍另外幾個非血緣家庭的演出時,通過調度也體現出了很深的社會觀察與表達:
爸爸媽媽拿着稿子念出極其不标準而尴尬的普通話;女孩背稿有感情地朗誦,作出安排好的肢體動作——形成強烈的反差。
不難看出,導演用這幾個極其簡短的片段揭露了大多數非血緣家庭的真面目:看似和諧溫馨的背後,實則家長與孩子間仍有着難以消除的隔閡。
正因此,主人公一家之間的真摯親情才顯得越發可貴…
影片對畫幅也做了文章:
畫幅的切換營造出儀式感和真實感,同時也預示着主角人物弧光的完成——小女孩真正做到了“遊泳回家”,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心路曆程。
26分20秒,當小女孩準備入水比賽時,導演跳脫劇情内的空間,轉而給了一個拍女孩剃下的頭發的鏡頭,意在呈現出女孩腦海中的畫面,這一個鏡頭切換便高級地表現出了人物複雜的内心戲。
聲音方面就不細說了…
The End(紀念一下自己第一篇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