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中的力量是指,扁桃樹挺立在海風中的品格,還有它的純潔、精氣,定然不是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那力量滿是皺眉吓人的動作。人世間,在寒冬生長着果實的,便是性格的張力。——加缪《扁桃樹》

本世紀,愈加多的韓國電影開始以類型片框架為基石,巧妙融入社會議題和作者表達,誕生了一系列觀賞性、思想性兼具的佳作:從世紀初奉俊昊《殺人回憶》、樸贊郁《老男孩》,再到成為國民性話題之作的《素媛》、《熔爐》,直至如今曆史性打入北美頒獎季囊獎無數的《寄生蟲》。“韓國類型片”已然成為蜚聲國際的一張名片,極具市場競争力的同時,也呈現出獨樹一幟的文化内涵與藝術魅力。本文所評《摩加迪沙》,正是韓國類型片的又一部力作:

影片開場,畫面未出,便已然用極具非洲地域特色的配樂抓住觀衆,交代出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時代背景——朝韓兩國為非洲的聯合國選票,各自派出大使和外交官與當地政府交涉。南北雙方在成見與偏見的雙重作用下互相算計、劍拔弩張,甚至不擇手段地盤外暗算,就在此時,索馬裡内戰爆發了。

巧設矛盾主體,是故事扣人心弦而又引人深思的關鍵。撤僑早已不是新穎的作戲題材,好萊塢的《逃離德黑蘭》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而我國的《紅海行動》與《戰狼2》均在大衆口碑和市場上有極其優異的表現。然《摩加迪沙》絲毫沒有重複上述電影的套路、在文本層面另辟蹊徑,挖掘真實事件本身、精準找到了既有戲劇沖突空間,又能有高級主題立意的劇情落點,即人道主義和意識形态的矛盾,這在此前類似題材的電影中難得一見。片中兩班人馬起初的明争暗鬥,其實是朝鮮半島分裂後,兩國意識形态強烈沖突的側面寫照,本質上是共産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對立,看似根本不會有破鏡重圓的可能性,但導演随後成功構建了一場雙方感人至深的和解——人物在災難下抛開意識形态束縛,選擇攜手互助、投入人道主義的懷抱,傳遞着“人道主義大于意識形态”的主旨,讓觀衆發自内心産生情感和道德認同。影片結尾,雙方在默不作聲的告别中坐上車駛往不同方向,其中的悲劇性是難以言說的:本是同根生的一個民族卻分裂為兩個國家,在特殊情況下擁有了難得可貴的真摯情誼,但終又為國家的政治意識所吞噬,一同出生入死的同胞們甚至不能有任何交流便匆匆離别,此生再不複相見......所折射出的是導演的大愛,是普世性的人文悲憫、是對和平的呼喚、也飽含對朝鮮半島的愛國主義情懷。

同維度下,我國的《紅海行動》和《戰狼》無不有着過分民族主義以至于變形失真的缺陷,相較而言,《摩加迪沙》的主題表達則更加自然,這無疑是值得我國的創作者認識并借鑒學習的。

遵循類型電影靜态封閉規則、妙用類型的魅力,能讓影片的流暢性和大衆接受度更上一層樓。 導演柳昇完作為韓國著名的商業片導演,其在前作《老手》和《軍艦島》中的節奏把控能力就令人稱道,本片也同樣如此,好比衆人共進晚餐的戲碼:起初猜疑、随後客氣、又爆發争執、最終回歸理性、探讨合作,一個晚上的高密度情節,情緒上的起承轉合層次在較短的時長中做到豐盈飽滿,又為之後的關系轉變攢足了叙事能量。片中不時穿插大場面的槍戰和暴動、追車場面,一是作為主人公所處危機環境的強化,二從類型片角度來看,也充當着類型元素、視覺奇觀的作用,給觀衆帶來視覺和情感上的雙重震撼,令我們不得不為導演掌控節奏的高效純熟感到贊歎。導演始終堅持類型片的創作邏輯,為觀衆帶來了良好的觀看體驗,這也是影片票房取得成功的保障。

導演調度奠定電影基調,鏡頭語言上,導演熟練運用手持攝影,加強紀實緊張感,同時在拍攝主角動作的過程中,不忘通過鏡頭的搖移帶出街頭的慘狀諸如街邊燃起的大火、奔逃的人民、血淋淋的屍體,凸顯出戰争的殘酷與可怕。靈活切換景别,以大景别宏觀展現混亂與慘烈,以小景别特寫刻畫人物情緒,彰顯出導演紮實的技法。大量采用低調布光與偏低飽和度的調色——讓影像趨于自然,與巴贊的現實和人道主義理念不謀而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本片的主題表達。

作為第七大藝術, 電影從來都不應成為泛娛樂化的奴仆,理應承擔起高級叙事的藝術與社會性功能,在純粹商業化的爆米花電影占據市場主流的今天,韓國類型電影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正如《摩加迪沙》,在保證商業性的前提下,還能同時将電影的藝術和社會表達做到極高的水準,顯示出了韓國創作者極其旺盛的創作活力和韓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向好趨勢。

處于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各種意識形态亂作一團、戰火在不遠處蔓延的今天,《摩加迪沙》所傳遞出的人道主義價值觀,無疑有着極為寶貴的時代價值,好比一針溫暖的止痛劑,注進每一個觀衆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