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睿和小沈陽飾演同父異母的兄弟,郭濤飾演這個同父的父親。這種選角違和,驚得我連忙查看他們各自的真實年齡,再對比他們的視覺年齡。修睿、小沈陽、郭濤,看上去更适合扮演三兄弟,而不是父子。

郭濤這個角色,結過三次婚離過三次婚,因此有三個同父異母的孩子。這種設定不僅脫離常态,對劇情也毫無幫助,像臨時湊局三個形态各異的演員、既讓他們關聯,又以異母解釋他們的差異。可能導演還想到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在這種計謀片強行升華,加點親情的雞湯。屬實沒必要,還不如做純粹的計謀片,讓他們三個以某犯罪團隊的形态出現。

演員都是好演員,但選角違和,把他們堆在一起,也隻會變成一群普通的标準化演員而已。更何況他們還鎮不住整體水平的拙劣。本來計謀片,隻要不過分違反邏輯,拍出來都不至于難看到哪裡去的。

劇情割裂(演員違和明顯跟這個有關)。前半段跟林輝要錢的故事線和後半段的古董局故事線,割裂得像兩部電影。範明的角色,在前半段被騙完錢後就可以消失的,卻沒有消失。在後面還承擔了關鍵的作用,來一波反常的良心洗白。喻恩泰的角色,影片一開始就應該出現(埋反轉線),卻沒有出現。拖到快結局的時候,突然從一個背景闆作用的後爸搖身一變成為早就恩怨悠久被黑化了的老實人大Boss。

片名叫“一盤大棋”,就以古董為引子,日本國際友人的加入,來顯現它的“大”。棋局大變得比棋局設計精彩更重要。結果隻有因大而違和反顯出來它的爛。我們現實中沒有這種古董局計謀片的土壤,影片也沒有虛拟塑造出來。想讓電影變得不那麼難看,還不如删減後半段,集中心思在前半段上。一個坑騙老人錢的無良傻老闆,幾個智勇雙全拔刀相助的年輕人,鬥智鬥勇,替天行道。

專注一盤小棋,才能看到一盤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