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你會選擇當哪種人?

如果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不一定有惡報,你會選擇當哪種人?

如果好人有惡報,壞人有好報,你會選擇當哪種人?

一則關乎人性的寓言,居然能拍成電影。更難得,是它試圖回答善惡對弈這堆千古沒有答案的問題。

人的天性是好的還是壞的?人選擇當好人或壞人的原因是天性如此還是當某種人能獲得最大化的利益?人性通過經歷或學習是可以改變的嗎?改變原本的人性是否會痛苦?那原本的人性又是什麼?

本片建立在1989年股災的背景下,用一個小孩子懵懂的眼光,在窮而有情的父親和富而無義的資本家選擇哪個作為自己人生的複印對象展開。

父親事事在乎別人的感受,連同處電梯裡都擔憂自己的喜悅會刺痛一旁陌生的傷心人。父親是善良的,可是他連房子都買不起。資本家無情無義,他卻是擁有能將房子賣給父親的人。“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善惡淪為手段,選擇顯而易見。

在乎別人感受的人是好人是失敗的人。現實呈現的結果,父親逐漸被小孩鄙棄。而資本家成為小孩不得不服的臨摹者。直到小孩子發現因為他的告密傷害了對他好的漂亮姐姐,再到被他恐嚇的欺淩者的母親感謝他的保密,以及習慣和父親相約洗澡關瓦斯的親暱。小孩是幸運的,在現實之手將要拿捏他的時候,讓他看到了做善良的人會得到另一種非金錢式的回報。回報不隻有一種。

回過頭來看老狐狸,當他也如主人公一樣小孩子的時候,現實或其他的壞人教了他變壞。他失去了母親。當他長大後變壞,享受著壞帶給他想要的物質生活時,他卻失去了他的兒子。某種程度,他才是徹徹底底的失敗的人。失敗的人也可以等同壞人等同不在乎別人感受的人。

最後電影給出了討巧近乎理想的方案,小孩子成了喝著冰水用紙闆包刀片的老狐狸。提醒諸位觀眾,這隻是一個案例,像《一一》說的那樣:“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現實是殘酷的,內心是痛苦的。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不一定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