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是一個發生在二戰背景下的悲劇。它叙述了作為孩子的清太和節子在戰争中颠沛流離、最後死去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日本鄉村。作為參戰國,日本的城鎮經常面臨着空襲的威脅,每一次空襲都有會破壞人們建立的城市,拆散大量家庭,帶走無數生命。于是居民的日常生活時時刻刻被籠罩在這種恐懼之下。

作為影片的重要元素,空襲對主人公有着深刻的影響。在影片一開始,空襲便帶走了主人公母親的生命,直接促成了兄妹二人相依為命的狀态。在故事後期,空襲更是成為了清太乘火打劫的那把“火”,在警報響起時,它為清太的行竊行為提供了掩護。

而影片中描述戰争對人的影響除了空襲這種直接的影響之外,還對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動蕩做出了深刻的描寫。以清太的姨媽為例,因為戰争導緻的糧食稀缺,姨媽不願意為清太兄妹的湯多加一兩勺米飯。本來應該是互相照顧的親戚,在戰争中反而成為了吃糧食不幹活的累贅。而飯票的存在則從另一個角度描述了戰争對于社會秩序的破壞。清太兄妹拿到的米飯完全不夠兩人吃,這是一種社會性的無奈。

從以上的種種設置上來說, 這是一部反戰意味濃厚的電影。應該引發人們對于戰争的讨論和反思,但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螢火蟲之墓又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

奇怪在于它設置了一個讨論和反思戰争的背景,卻使用了一個非典型的主人公。這種設置使得本來應該更深刻的反思與男孩的不理智選擇相互沖突。在影片中段,清太與節子離開姨媽的家庭,進入廢棄的防空洞,通過捕食青蛙和煮米湯獨自生存。這種設置本來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戰工具,通過逐步減少人們能做出的選擇,來表現出戰争的殘酷。然而影片中并未對其他的選項進行審視,這導緻主人公進入地堡的結局更像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而非為戰争所迫。

事實上,影片中有不少橋段暗示了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在姨媽家時,堂姐在學校中讀書,姨夫在工廠工作;在偷食物被抓之後,農夫将男主抓到了派出所。這些活動暗示了一個在戰争背景下依舊運轉的社會機器。如果清太願意,他也許可以找到工作養活節子,也許可以和姨媽更好相處,也許可以讓姨媽照顧節子而自己去工作。但是,清太并沒有這麼做,他甚至沒有嘗試。影片并沒有對此做出解釋。這導緻描寫清太兄妹的悲慘生活時我有一點難以共情。

所以,在總結這部電影的内容時,很難去給電影的情節設置做出合理的解釋。或許,帶入節子的角度去看哥哥為他做的一切是唯一合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