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面條愛好者在哪裡?
今天的這篇推薦就是為你寫的!什麼?你不喜歡吃面?沒關系,看完這篇,保證你會想立刻嗦一碗面。
難得又讓我挖到一部下飯神作《有面有朋友》,簡直是對視覺和食欲的雙重暴擊,碳水愛好者的福音!各種秀色可餐的面條,看得人垂涎欲滴。
沒錯!終于有一部介紹中國各地面條的紀錄片了。
...
面條在中國美食文化中,長期處于被忽視的位置。
與其他菜肴相比,面條總是不夠正式,似乎隻有忙得沒時間做飯才會做面。
但其實,一碗好面的講究,一點不比别的菜肴簡單。
此外,面條更直觀地反映了各地的飲食習慣,好比說陝西人離不開醋,四川人離不開辣,江蘇人好甜口……
對于身在外地的人,一碗面,那就是家鄉的味道。
你最愛吃哪裡的面呢?是陝西臊子面還是山西刀削面?是武漢熱幹面還是是安徽牛肉闆面?是重慶小面還是蘭州拉面?又或是一碗清爽的蘇式陽春面?
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下全國各地那些讓人垂涎三尺的面。
友好提醒:以下内容,如有看餓概不負責。
《有面有朋友》從南北融合的江蘇開始,一路遊曆了“碳水大省”陝西,“隐藏的吃面之城”上海、“麻辣愛好者天堂”四川、“海鮮吃到飽的”福建。
片中盤點了各地最具代表性的美味面食,奧竈面、岐山臊子面、黃魚面、鳝魚面等知名面食一一登場,不僅介紹了秀色可餐的面,也講述了那些認真做面人的人生,其中不乏勵志感人的故事。
尋面第一站,來到江蘇。
無論春夏秋冬,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總是南京人的心之所向。
而在面的江湖裡,蘇式湯面的地位不可小視。
蘇式湯面最考究的是面湯,湯要清而不油,味要鮮而食後口不幹。
原本以為面隻是北方人的主食,不曾想,卻被江南這座城市做得淋漓盡緻。
蘇州人吃面,是出了名的講究。寬湯、緊湯、硬面、爛面、重青、免青、過橋……這些蘇州人才懂的吃面行話,用一種頗具創意的方式,羅列在了一面屏風之上。
“白湯、重青、重面一碗。”
“輕面、緊湯一碗。”
像江湖上的“黑話”一樣神秘,不是當地人還不會點餐。
其實“寬湯”就是湯多一點,“緊湯”是湯少一點,“重面、輕澆”就是面多一點,澆頭少一點。“重青”就是大蒜葉多一點。
蘇式鹵鴨是深受歡迎的蘇式面澆頭。
當天現殺的麻鴨,放入鍋中煮上一個半小時,才能皮酥肉爛,香氣入骨。
而鹵鴨的鮮紅色則是來源于一味名叫“紅曲米”的天然色素。
剛出鍋的鹵鴨,油亮亮的色澤十分撩人,而香甜的氣息更是勾得人直咽口水。
奧竈面是蘇州昆山的一種特色面食,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于蘇州地區,屬于蘇菜系,其中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
據說,奧竈面的來曆,還與乾隆皇帝有關,可能是乾隆聽不懂當地方言,傳成了“奧竈面”。
奧竈面的澆頭多是純肉類,有爆魚、鹵鴨、焖肉、蝦仁、鳝絲、雪菜肉絲……
奧竈面的湯頭也有講究,一般分為紅湯和白湯,區别即是否加了醬油。
各家店都有自己的配方。基礎的食材則無外乎“雞鴨魚肉”,融合了肉骨頭的濃和河鮮的鮮。
聊吃面,就繞不開碳水大省陝西。
因關中地區盛産小麥,這裡的人們都是以面食為主,陝西人對面條的喜愛不言而喻,就像廣東人喜歡腸粉,北京人愛豆汁。
陝西面中,最為人所知的是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岐山的臊子講究煎、稀、汪。是臊子的湯汁滾燙,面少臊多,表面的油厚而吹不透。
酸、辣、香就是岐山臊子面整體的味道。
岐山的臊子配菜講究,采取植物的根、莖、葉、花、藻。還要對應黃、紅、黑、綠、 白五種顔色。五行五色,好吃好看。
萬事齊備之後,淋上一勺香醋,這碗面才算完成。
陝西臊子面的靈魂就在這一勺香醋中。
很少有人知道,岐山臊子面的另一個名字叫“和氣面”。
人們常用“都在酒裡”來表達未盡之意,而在陝西則是“都在面裡”,朋友之間,無論之前有什麼矛盾和争執,吃了這碗面,一切心結都放下。
在陝西面中,與岐山臊子面齊名的莫過于biangbiang面。
之所以有這麼個呆萌的名字,是因為拉面時拍打的聲音聽起來就是“biangbiang”的,它還有個通俗的名字:褲帶面,因為面條形狀二指寬三尺長,像褲帶一樣。(老陝人給面起名就是這麼樸實無華。)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
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有人說上海是一座被忽視的面食之都,但其實上海也有非常知名的面。
說到上海面的代表作,蟹粉面必須擁有姓名。
江南的名人雅士,自古便會舉辦蟹宴,而蟹宴的壓軸菜就是蟹粉面。
蟹粉面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它昂貴的價格,在上海想吃上一碗正宗的蟹粉面,怎麼都要花個一百多塊。
大閘蟹價格高,1斤蟹隻能拆3兩肉,還要由專門的人用工具一點點把肉剔出來,自然價格不菲。
其實好的食材不需要太多加工調味,保留大閘蟹自身的鮮美就足夠了。
做好蟹粉面的小秘訣:用牛油來炒蟹粉,會自帶奶香味。
除了蟹粉面,上海還有一種大名鼎鼎的面——開洋蔥油拌面。
吸溜口蔥香四溢,順滑爽口的蔥油拌面,誰會不愛?
上海面幾乎都是湯面,拌面就顯得特立獨行了。
蔥油拌面看似簡單,背後玄機也不少。
要制作一碗完美的開洋蔥油拌面,蔥油是關鍵。
要用洋蔥、京蔥、蒜頭等食材熬出底油,火候決定成敗,火大了容易熬出焦糊味,火小了蔥香出不來。
而開洋拌面中的“開洋”,指的是一種蝦幹。
一般是先蒸後炸,軟硬适中,鮮鹹爽口。
成都,号稱美食之都。一說起成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成都火鍋,
但其實面也是成都人生活中的一種日常。
在成都面店的數量和火鍋店不相上下。
你可能吃過成都的兔子頭,但你吃過兔絲面嗎?
它還有個名字:慶雲面。兔絲面麻辣爽口,鮮香撲鼻,融合了川菜的特色。
愛吃辣的人一定會很愛它。
兔絲都是手撕的,要撕成均勻大小厚度的肉絲,非常考驗耐心和技巧。
倒上秘制醬料與兔絲拌勻,再配上炸花生。
那個香啊,保證聞一下就會流口水。
在成都,鳝魚面也是老百姓愛吃的面。
鳝魚面,是用黃鳝做澆頭,把黃鳝去骨後,炸成金黃色,用骨頭熬湯,面煮好後把鳝魚放到面裡。
鳝魚面的食材很關鍵,選用粗細适中的新鮮鳝魚,經過腌制、清洗,最後加入底料熬煮,烹制過的鳝魚自帶獨特香味,保留了鳝魚的鮮美嫩滑。
鳝魚面既美味又滋補,雖然價格比一般的面貴,但愛吃的人都覺得值!
第一季尋面之旅的最後一站,來到中國著名的僑鄉大省——福建,愛奔波的福建人在他們讨生活的道路上,也從未放棄對家鄉口味的追逐,福建的面不僅種類多,而且極有特色。
要說福建最有名的面,必須是沙茶面。
沙茶并不是茶,而是一種原産于印尼的辛辣調味料,由多種東南亞香料、蝦米、魚幹等混合而成,海外華人将沙茶傳回閩南,就被用來制作沙茶面。
沙茶面的特點在于湯頭,以沙茶醬熬成的沙茶湯濃稠香郁,搭配閩南油面,配以大腸、豆腐,再淋上辣油,聞起來起來香辣撲鼻,吃起來更是勁道爽口。
而在外打拼的福建莆田人最念念不忘的,莫過于鹵面了。
莆田鹵面,面條和很多東西搭配,有點大雜燴的意思。
因為以前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時候,為了方便,就把海裡打上來的海鮮和五花肉、面燴在一起。
既能果腹又很美味,也就有了如今讓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那道莆田鹵面。
在莆田,每家每戶都會做鹵面,是當地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禮儀。
也成了莆田人婚嫁、滿月、做壽等各種人生大事時必上的一道菜。
很多人愛吃家鄉面,不僅僅是為了那一碗面,而是因為這是童年的味道,家的感覺。
片中還有很多美味的特色面,因為篇幅有限無法一一介紹,強烈推薦各位去看一下這部下飯神作,最好是邊吃面邊看。
看完這部《有面有朋友》,你會感歎中國人真是做面高手。
看似簡單的面條,各地都能做出不同的花樣,反映的是當地人的口味甚至文化習俗。
市井百态,人間煙火都在一碗面裡。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像一碗面。
要經得起摔打,耐得住沉澱,才能最終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