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對郝蕾張譯演技的期盼,看了整部電影。看完之後隻想到了三如文學——如梗在喉,如坐針簪,如芒刺背。

郝蕾出場寥寥無幾,張譯就隻剩下自然的演技了。

本片試圖塑造一個半路父親和半路女兒共同成長的溫情故事,但其真實效果正如與我一起觀影的電影院中僅有的其他三個人之一在影片最後發出的終極疑問一樣——這到底是一部喜劇片還是一部悲劇片那?

我也沒搞懂所以最後隻能帶着對這種四不像的中肯評價牢騷離場。

本片最大的敗筆來源于男主角的動機。

男主角在孩子的母親走之前和走之後對小女孩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态度,而這一切轉變都缺乏鏡頭語言的描寫。

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一個魯莽的,貪财的,重情重義的,不善言語的人。

一開始見面對小女孩也是态度粗魯,不僅搶奪了小女孩手中的遊戲機,還忽視小女孩受傷,對小女孩大呼小叫。是什麼樣的轉變,讓這種性格的男主角不遠萬裡奔襲到人販子的家裡,去搶奪女孩呢?僅僅是因為男主角對女孩母親的一夜暧昧嗎?而這些影片都沒有一個認真的交代。

于是我們驚奇地發現,原本一個和小流氓小混混混在一起的男主,突然之間變成了溫柔的大叔。對眼前陌生的小女孩産生了想把其變成自己女兒的想望。

這就讓觀衆很疑惑——這男主角到底是像影片開始的時候那樣需要一個孩子呢,還是把這個孩子當成是累贅那?電影的前半段在需要溫情刻畫的時候,男主角的台詞是生硬的,你能夠感受到他倔強的性格,但是這是一部溫情片,把男主角的性格設置成西部硬漢的形象,真的合适嗎?

影片本應表現出男主角對于小女孩的父愛,而這種父愛呢被毫無必要的動作戲,男主的耍帥和尴尬的舞蹈代替了。

我們的男主角好像擁有述情障礙一樣,不高興了就打同伴,喝酒。他對女孩兒的愛跟女孩兒相處的時光,他自己為人父的感受,鏡頭都沒有去交代。

總之,在一段和雨中曲高度相似的舞蹈中男主角一下子就老了十幾歲。女生也長大了。

長大後的女生,動不動就往四五叔家裡跑,

從而引起了本作的第二大敗筆。設置四五叔的必要性在哪裡?兩個父親共同撫養一個孩子,确實是一個具有戲劇沖突的東西,但是在整個故事裡面,四五叔仿佛就是一個工具人一樣,需要孩子有一個家,四五叔就結婚,需要孩子有個英語老師四五叔就去買磁盤。

四五叔的老婆好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可以接受自己的老公養着一個本就已經有父親的孩子。

抛開人物的單薄性不談

你會發現三叔和四五叔二者甚至連功能性都是重合的。感覺這個角色沒有演技上發揮的可能性,完全沒有必要設置。

本片最大的敗筆——女主角的人品。

三叔拼了命養的女兒怕不是個白眼狼,辛辛苦苦養的這麼大,不敢在外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父親,自己的父親犯法了,這女兒又不是考公務員。怎麼就不敢承認這三叔把自己給養大了呢?

我要是這三叔,都得被氣死。為了小女孩,犧牲了一切,為了她這個不負責任的媽,耽誤來大半段人生,最後連得到承認都沒有。也許導演,編劇想表達的是這就是複雜的人性,但這也是敗筆,影片沒有讓我們看到女主角在承認三叔這件事情上的掙紮。我們隻知道女主角心安理得的接受了電視采訪,對着鏡頭撒謊。那麼大半生的養育算什麼呢?

最後,影片最讓人出戲的地方就是突如其來的音樂,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特别是女主藝考的時候,那段換自己的音樂既不現實又很尴尬。

著名導演郭寶昌曾經說過一段好的背景音樂是不會讓别人感受到他的存在的,當時這段音樂出來的時候我很明顯跳戲了,女主角時不時的一段青春尬舞,讓我搞不清楚這部電影到底是講什麼的。

總之,觀衆的評價比我的評價更專業:一部四不像的電影,一部不及格的恩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