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和好友一起看了 《鋼琴教師》之後,我們展開了一次對談,從原生家庭、父權制、女性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女主角Erika性格和命運的塑造,我們發現Erika的人生軌迹和家庭、社會、時代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些東西相互作用,共同創造出一個扭曲、高傲、不羁的靈魂。

蘇:好看,演技真的絕了,那個結局是什麼意思呢?順帶一提男主是我目前見過眼間距最小的人,看着有點别扭。
木:結局我剛開始有點不理解,後面我去搜了一下,這是書改的電影,作者埃爾弗裡德·耶利内克是很犀利的女權主義作家,描述的是女性在父權壓迫下的扭曲和反抗,她在那個男的和她發生性關系的時候的時候嘔吐,還有最後情緒的高潮她捅了自己一刀,都是自己無力反抗,但是絕不妥協的象征。
蘇:我感覺這個電影看的我還挺容易有代入感的,可能是因為女主演的好,在人物塑造上我有幾點想法,我自然而然的把主角放到了一個對鋼琴有更多的愛與熱情,并且把她母親的過度控制放在了更接近過度保護的情緒引導的前提裡;所以她給女學生大衣袋裡放玻璃渣,還有她母親在她把那個男的帶到房間堵上門時她母親居然沒有堅持不讓他們有機會發生性關系而是去睡覺,這兩個情節的發生讓我蠻震驚的。
木:我也發現到這點了,我感覺她對舒伯特有一種很尊敬很崇高的愛,但是有點像是在她母親逼着她練鋼琴學習音樂的被動産生的畸形的喜愛,感覺舒伯特就是那種重壓下的一個情緒出口,被她當做是一種精神枷鎖下的救贖。
蘇:她對音樂的那種愛不想是共鳴的愛,是對一種高尚的死物的愛。

木:确實是唉,控制欲這麼強的母親居然沒有歇斯底裡的發狂不讓他們繼續,這點我也有點疑惑。
蘇:但後來那個晚上她和母親睡在一起大哭過後,她母親突然提起:即使是頂替别人上台也要完美的彈奏。結合開頭她誇女學生時母親陰陽她教會徒弟超越師傅,告誡她她必須是最好的那幾句,我又有點想得通了,她母親對她要成功的偏執已經超越愛女之心,她母親的性格脾氣和惡意也傳遞到了她身上,她并不是一個真心獻身音樂的勵志陽光主角,她掌握的高超的音樂水準似乎是支撐她堅持高傲的高台,是母親極強控制下的惡果,是她苦悶生活的骨架,又是塑造她苦悶的牢籠的與她相看兩厭的唯一陪伴。
木:是的,既是組成她的血肉也是她的牢籠,如果要突破隻能是摧毀自己,她真的是一個很扭曲很瘋狂很高傲又很缺愛的人。
蘇:母親讓她不能有不潔之性,不是因為對她的愛護,是因為一個言行舉止都要匹配音樂學院教授的女兒才是最重要的。
木:她在乎的是她眼裡的女兒的樣子和别人眼裡的女兒的樣子,這個母親既是受害者也是壓迫者。
蘇:确實,在孤獨的世界裡靠自己走向性的解放真的很厲害。
木:男主的心裡女主從高貴到蕩婦的轉變,女主同時對他也是從蔑視到後面卑微的乞求,我感覺女主就像是把男主當作了一個她宣洩欲望和好奇心的客體,一時間甚至分不清到底是誰把誰當成了玩具。
蘇:所以我感覺真的很多時候大家口口聲聲說愛情來了,其實拆解下來無非是消解無聊和好奇心,或者為了消除孤獨排解欲望,不過換個角度說愛可能本就是那麼一回事,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尊重和靈魂共鳴的時刻那種理性平和的狀态,和靠着激素和沖動和頭腦發熱的感情飽滿的時刻難以共存。
木:愛應該就是靠激素和多巴胺産生的,這種想來感覺愛情也挺廉價的,孤獨和欲望讓人誤解愛情。
Erika和Wal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