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陳建國的死是突然的,他跳樓自殺那段,我直接驚訝,這難道不是主角?這就領盒飯了?後來才明白,導演就是刻意要營造這種感覺,那種仿佛上文不接下文,前因不接後果的情節。兒子死後,爸爸(教校教練)在一次駕校的“畢業典禮”上說:他覺得人生就像是一條路,隻要握緊方向盤,紅燈該停就停,綠燈就慢慢起步,穩穩的開,人生就會平平安安。伴着他頭上那“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标語,我認為這好像一種諷刺(後來果然被媽媽吐槽了)。人生處處是意外,它的确是一條路,但開車的不是你,你是一個蒙着眼過街的行人,運氣好,趕上綠燈,你平平安安的過去,運氣不好,趕上紅燈,車就可能會撞上你。

電影中有個地方非常打動我,它也是導演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來直擊觀衆内心的部分。兒子死後,父親做夢夢到兒子,夢中他們在一個小巷并行走了一段,後來父親驚醒,馬上過去那個小巷,左看右看,轉身,回頭,左看右看,再轉身,再回頭。這太悲傷了,他明知兒子已經死了,無法挽回,卻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的來到小巷期待能看到兒子的身影,有那麼一瞬間父親會覺得,好像兒子自殺的事情沒發生過。我們應該都有過這種感覺,夢醒的那一刻,我們多希望夢裡發生的事是真的,我們去驗證,結果卻令人絕望,這種落差感,完完全全在電影中表現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