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用了大量的中近景,把視線對準人物本身,不斷拉近觀衆與角色的距離,我們能快速體會到裡歐和雷米二人的“親密”。比如兩人在雷米房間睡覺的鏡頭,近景拍人物上半身,裡歐的胸膛幾乎貼着雷米的後背,裡歐處于畫面正中,看到這個場景,我甚至感覺是我自己和雷米或是我那位親密之人處于這樣的情景。簡單的畫面卻有着如此深刻的表達,視聽的作用功不可沒。而且角色的情感在電影中有着多次變化,也借助了景别來實現。

...

《親密》的畫面非常有層次感,在花田中并行奔跑,在馬路上并排騎車。而出現次數最多的,是鏡頭在拍攝人物主體時,出現在主體前後方的那些路人虛像。這些鏡頭很有意思,這樣的視線有種窺視感,仿佛是觀衆透過人群看到了角色。(裡歐和雷米或許就是我們身邊的人,所以不要對他們的感情有偏見。)

個人人為,畫面的這種層次感代表着人物和觀衆,或者人物和人物間的一層層”薄膜“。就好像對于觀衆來說,就算你離主角再近,你見到了他們種種親密的行為,你以為你已經很深入了,你也未必能知道主角真正在想什麼,因為你不是他,所以不要輕易說你明白,不要輕易說你懂了。那是種看似在乎,實則敷衍的行為。

片中還有個情節,裡歐參加學校的情感交流會,當他聽見其他人對雷米的評價時,他就生氣了。

我覺得很可悲,當我們聽見其他人對自己最親密的人的片面評價時,“厭惡”不由自主的産生,即使那個人并沒有做錯什麼。

或許,那個人說得對,隻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認罷了,因為那是我最親密的人啊,我怎麼能允許,那個我朝夕相處才理解的人,被其他人理解了呢。

我覺得這裡,就是最“親密”的表達了吧。

...

我相信大家也有(過)像片中裡歐和雷米一樣很親密的人,同性也好 異性也好,我們彼此敞開心扉,從不吝啬自己的贊美,一塊吃飯一塊睡覺,很快樂。但随着年齡的增長,認知的改變,以及圈子的改變,這種關系,不再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