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了 提一個并不相關但我非常喜歡的片段: 牛頭馬面在大/躍/進時期收走的那個鬼魂,餓得要死,開始打量牛頭馬面的腿,捏住其中一個誇,肉質細膩很有紋理,牛頭馬面三輪車都不蹬了,到處在煉鋼找原材料。牛頭馬面中的一位聽了餓死鬼的話躲得遠遠的,另一個倒是沒什麼,捏着那個餓死鬼比我進食障礙七十多斤時候還細的胳膊走了。我在想,這個時候要是這個鬼餓太過了啃了這兩位,完了沒人抓他,他就此遊蕩陰陽邊界,那可就有意思了哦。不過那就喧賓奪主啦。
正文開始:
先談形式吧 這個形式我聯想到的是(同樣用章回體小說的類似方式隔開不同的時期),白蛇傳(用舞台劇的方式去呈現一些場景),有幾個轉場承接不同的叙事場景轉換時空讓我想到畢贛(不過畢贛的轉場太牛太牛了,路邊野餐堪稱我心中近五年華語電影的頂級作品)。路邊野餐讓我對凱裡魂牽夢萦,椒麻堂會讓我對川渝魂牽夢萦。
以濃厚的霧氣作為基調,好像也符合蜀犬吠日的古代設定哦。開頭出現的牛頭馬面顯得有些荒誕,但卻強行把我拉到邱囧囧的思維,以至于接下來出現什麼樣奇奇怪怪的形式我都可以接受,蠻霸道的,但蠻管用的。整個電影沒用到景深,平行拉過的方式像是清明上河圖,畫卷一抖,一切展露眼前,特别适合講述長段發展的曆史,因為平行的方式給我一種立體叙事平面化的感受,好像一切都被強行摁在紙上,當所有已成定局,我們便參觀曆史,同時心知肚明無法改變,對我而言,很多時候是比身處具體事件中不知未來仍然樂觀地想要奮鬥的人要痛苦的。
從叙事内容來看,好像和霸王别姬差不離,隻不過一個是京劇,一個是川劇,主角都抽大煙,女人都出身不潔。其實很奇怪,椒麻堂會的主人公邱福從客觀意義上來說,比程蝶衣更具有普世意義上的"幸福",他并沒有反對樣闆戲,他思想進步,積極戒煙,不斷改造,為人和善。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覺得他好像在戒掉大/煙的那個階段死掉了,一部分死在過去醉生夢死的戲班醜角邱老闆身上,另一部分以邱福的身份繼續活在妻子和兒子的身邊,平和,堅強,樂觀。
說實在話,我覺得邱囧囧比較厲害的一點在于他的群像刻畫得很好,幾句話就立住了人物,一個動作就區分了不同的人,甚至不用言語。那四個女孩從桂兒還是小姑娘起間斷出現,一直到邱福的兒子逃跑為止,頭發都白了,話也不多,但都是勞動婦女經典形象,她們有着向上尋找答案的疑惑,甚至摸到了天花闆,但也就是摸了摸,然後纏着毛線納着鞋底說着要淘米做飯了。
駝兒甚至是不會說話的,連臉都看不到,他從頭至尾沉默着,中間有一個場景,直接點名了駝兒的作用——照相那段,駝兒的眼睛變成了鏡頭追随者麻兒,他也這麼追随着新又新劇院的每一個人,到最後在陰間開了個農家樂,專門等舊人過來落腳歇息,聊聊近況。難怪他在戲班曆史和陰間生死簿都沒有名字。
最後,我其實是可以理解為什麼無法公開放映的,我也很佩服導演的勇氣——希望他能盡快衆籌到下一部作品需要的錢,我很想多看幾部。他的台詞都非常的有意思,但一個個舉例說明去分析就沒有意思啦。
最後,我很喜歡這個結尾,一排舊人落座喝孟婆湯,臉已經成熟的桂兒依舊操着死亡時候的年齡所有的稚嫩嗓音催促他們喝完趕緊離開。
最後邱福落座,輕手輕腳地放碗,手被燙得摸了摸耳朵,盯着眼前的晚,一口喝下去。
黃泉旁邊沒有可以話舊事的故人,彼此相見不相識,你我不管生前坐過多少颠着白浪的小船,到最後都平等地落入孟婆的湯碗裡,了卻前塵事,唯有不會改變的密碼保留着,作為證明你曾經可能怎樣活過的證明——其實我覺得蠻殘忍的哦,剝除了愛恨情仇剩下的人生得多幹巴巴啊,醜死了。
至此,畫卷到了盡頭,卷軸要收起來了。
我忽然想,我不是很想坐船,反正死後黃泉路上要颠蠻久的,我又是暈車暈船暈機體質,所以我活着的時候還是能少颠一點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