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說過一句話:如果一個人到了40歲還不認命,隻能說此人悟性太差。

此句一出,最高興的人是誰呢?非算命先生莫屬,他們把這句話奉為圭臬四處宣揚:你們看這可是大教授說;大教授都說了要信命能算命……

斷章取義,牽強附會,這一向是别有用心之人慣用伎倆。其實結合王德峰教授演講的全文來看,他這句話講述的是一種人生觀。

忘了是誰說過一句話,人這一輩子就是三件事: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這和王教授所言其實是一個意思: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看不清自己,還不接受自己,還四處找人算命,看看自己能不能升官發财,這隻能說是智力不足。

無數先人哲人都講過類似的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盡人事,聽天命。生死在天,富貴由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古人們所講的命,和我們今天所講的命,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們理解的命,無非就是富貴名利,誰賺錢多就是命好,誰出名就是命好……這是對命運一種極其膚淺的理解。當然大家這麼理解并沒太大過錯,隻是與聖賢們的教誨南轅北轍。

那麼應當如何理解古人所講之命呢?用現代的話來說,古人講的命,其實是使命。你為什麼來到這世界?你是帶着使命來的。你的使命是什麼?這需要你自己花幾十年去了解,去認知自己的使命到底是什麼。難道老天會告訴你嗎,張三你來世上是要做個木匠,李四你的使命是做個醫生?不,老天決不會告訴你,一切都需要你自己悟。

我們常講:人各有命。意思就是說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各自的使命。

我用電腦來舉例,一台電腦有成百上千個零件組成,電源,主闆,内存,顯卡,顯示屏,機箱,鍵盤,鼠标,CPU……每一個零件都有它自身的作用和意義,這就是“機各有命”,你是一個螺絲,就好好做一個螺絲;你是一個鼠标,就好好做一個鼠标。做好自己,這就是完成了使命。

假如你是一個鍵盤,心有不甘,一心想着要做一台顯示器,這就是王教授說的“悟性太差”。先盡人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後天聽命,做個鍵盤到底有沒有意義,或者說自己這一生到底能有個什麼成就,交給老天去評價吧,沒必要庸人自擾。

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時間會告訴你答案,假使你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自然很難知道自己肩上的使命是什麼。經過時間的洗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自然而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這是孔子說的,他十五開始學習,五十歲才知天命。孔子的一生也可謂坎坷,他的初衷并不是想當老師,想做教育家,他最早的夢想就是從仕,可惜事與願違一直不得志,最後開始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終成聖人。

因此這句話來講,也可以理解為,孔老先生五十歲才信命認命:原來自己不是當官的命,而是教書育人的命。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知命,信命,并不是讓你躺平消極人生,而是知道自己使命所在,然後積極完成自己的使命。我是一位醫生,我就好好治病;我是一位老師,我就好好教書;我是一位廚師,我就好好炒菜……各安天命,其樂融融。

知命是找到答案,信命是接受答案,知己知彼,方能改命。

我是一朵月季花,但我一直想做棵大樹,可我怎麼也長不高,長不壯,因此萬分痛苦。曆盡滄桑洗禮,我終于認識并接受了自己是朵月季,那麼我就好好的做一朵花,盡力綻放出最美的姿态,這是不是就是改變了命運呢?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給你的使命就是你的本性,你的本性就是天命,順應本性去做,這就是道。如果你的命是一朵花,你非要想着做一棵樹,這就是有違天道。

因此,命并不是富貴名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使命,那麼你賺再多錢,也不會開心,你看那些富豪就過得開心吧?就沒有煩惱嗎?不是的,因為那是有違天命,财富名利隻是表象,他來世上真正的使命不是這些。

信命,知命,改命,就是好命。

原創首發公衆号:易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