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視劇講文物考古,其實和盜墓有關。那麼真實的盜墓如何呢?

魯迅先生有部雜文集名字叫《花邊文學》,你别想歪了,不是那種花邊。其中有篇文章有一段話:

不過古來的冢墓,卻大抵被發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也很少,洛陽邙山,清末掘墓者極多,雖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塊志石和淩亂的陶器,大約并非原沒有貴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經有人掘過,拿走了,什麼時候呢,無從知道。

這段話其實映證了考古界的一句話:十墓九空。意思是我們現在發現的古墓基本上都是被盜過的。甚至很多墓,不隻被盜過一次。

有人心生疑問,為什麼一座墓會多次被盜?盜墓賊為什麼不一次性把墓洗空?

這裡要講一下現在大家對古董文物的一個誤解。

我們現代人覺得,隻要是古董,應該都很值錢。比如随便去古墓裡拿個盤子瓶子就能賣幾百萬,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

古董這種玩意兒,在古代值錢的放到現代才值錢;古代不值錢的,現在也不值錢。比如古代平常人家用的碗,在古代不值幾文錢,現在也不值錢,你想賣幾百萬那是做夢。古董講的是傳承有序,而不是越古越值錢。

古董最大的價值是曆史文化意義,文物文物,有文字的物品通常比沒字的有價值。比如一件青銅器,上面有沒有文字,價值差異巨大。

曆朝曆代對盜墓都是嚴厲打擊的,對于普通人來說,假如你盜了一塊美玉,很難出手,就算出手也很難出高價,所以最值錢的還是金銀珠寶。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一座墓會被盜很多次。

舉個例子:一座唐朝的墓,在北宋被盜了,盜墓賊隻拿走了裡面的金銀珠寶。到了明朝呢,唐朝的器物值錢了,有些人會收集文玩,于是這座唐墓會被再次盜掘。

目前所知被盜最多的墓是秦公一号墓,這座大墓光是留下的盜洞就有三百多個,是的,你沒看錯,300多個盜洞,這些盜洞的分布時間大概從漢朝一直到宋朝。注意,這隻是盜洞,說不定盜墓賊可以從一個盜洞進出呢?哪怕已經被盜過這麼多次了,1976年我們發現這墓時,又從其中發掘出3500多件物品。

所以你也能明白為什麼會有盜墓賊了,原因就是古代流行厚葬。

《論語》:顔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

孔子最愛的弟子顔淵去世,孔子不許厚葬,但他的學生還是給顔淵進行了厚葬。簡單來說,那時候厚葬是很流行的。

說起盜墓,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曹操,他創建了摸金校尉。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盛行盜墓了。

《呂氏春秋》有雲:

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抇也。

抇就是發掘盜墓的意思,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所以大墓無不抇也。由此可見盜墓這事有着非常古老的傳統。

那麼真實的盜墓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影視劇或者小說,都把盜墓刻畫的很神奇,拿着羅盤四處看看夜觀天象之類的就能找到古墓,這其實都是虛構情節罷了。

确切地說,墓根本不用找,因為大墓都是有記載的,誰誰誰,什麼官級,墓多長多寬,裡面放幾個鼎……這可都是有嚴格規定的,不是你想埋哪就埋哪。

《易傳》有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簡單來說,春秋戰國之前的墓,基本上沒有封土堆,也不種樹,從地面上看就是平地,的确不好找。我們現在稱為墳,墳也就是有土推的,也叫丘或者冢。那為何古墓不好找?既然有記錄,直接去找啊。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曆,農村老家的房子,一年不回去,院裡的草能長房子那麼高。如果三五年不回去,房子甚至都會塌了。一座大墓的主人肯定是達官貴人,他們去世後都是有守陵人看護的,短時間内想盜挖不太可能。往往是很多年後,或者是改朝換代了,才會被盜。所以你想想一座墓幾百上前年,盜挖加上自然環境的變化,在地平面上看不到了,太正常不過!

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唐半山,宋灣灣,漢墓出在山尖尖,商周出在河兩岸,春秋戰國埋山頂,東漢朝南選山腰,秦漢大墓埋山嶺,隋唐宋屍坡下挺。

《葬經》有雲:地貴平夷,土貴有支。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藏于涸燥者宜淺,藏于坦夷者宜深。這說的是山中墓葬的埋藏深淺問題。如果墓葬選址在幹涸的地方,那麼可以埋藏得淺一些;如果選址在山中平坦的地方,則要埋藏得深一些。在古代很多帝王貴族的陵墓設于山間,因此《葬經》中對山中如何選擇墓址有極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明确提到了“葬山之法”。山有巅和谷,那麼,墓葬究竟是要建在山巅還是山谷呢?“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壟欲峙于地上。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巅,壟葬其麓。”這就是說,如果在山脈上選址,則要建在山脊上,如果是在山谷中選址,不能建在山谷最低處,而要建在山腰處。

簡單來說,不管是山裡還是平原,墓大多數在平坦的地方。很少有人會選擇地勢不平險要的地方,不管是山頂,還是山谷,都要選一塊平坦的地方。陝西山西河南古墓多,也和平原地形有關。

其實風水和盜墓關系并不大,因為有着記錄,所以想找到墓還是不難的。查閱縣志、文物志、文物地圖冊、民間傳說文本,現場工作是到村子裡套詞兒,你可以多研究曆史,再研究一下墓制,曆朝曆代的墓制都是有記錄的,換而言之,隻要你下功夫深,找到大墓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找到了墓,怎麼盜墓呢?這個古書記載就很少,畢竟盜墓是違法行為誰也不會記錄下來。小說《醒世恒言》中有個故事與盜墓有關:

你道拖出的是甚物事?元來是一個皮袋,裡面盛着些挑刀斧頭,一個皮燈盞,和那盛油的罐兒,又有一領蓑衣。娘都看了,道:“這蓑衣要他作甚?”朱真道:“半夜使得着。”當日是十一月中旬,卻恨雪下得大。那厮将蓑衣穿起,卻又帶一片,是十來條竹皮編成的一行,帶在蓑衣後面。元來雪裡的腳迹,走一步,後面竹片扒得平,不見腳迹。當晚約莫也是二更左側,分付娘道:“我回來時,敲門響,你便開門。”……擡起身來,再把鬥笠戴了,着了蓑衣,捉腳步到墳邊,把刀撥開雪地。俱是日間安排下腳手,下刀挑開石闆下去,到側邊端正了,除下頭上鬥笠,脫了蓑衣在一壁廂。去皮袋裡取兩個長釘,插在磚縫裡,放上一個皮燈盞,竹筒裡取出火種吹着了,油罐兒取油,點起那燈,把刀挑開命釘,把那蓋天闆丢在一壁,叫:“小娘子莫怪,暫借你些個富貴,卻與你作功德。”道罷,去女孩兒頭上便除頭面。有許多金珠首飾,盡皆取下了。

古代的盜墓大抵如此,因為沒什麼工具,也沒炸藥,隻能手挖,而大墓往往堅固,可以想象古代盜墓也不容易啊。至于墓裡的機關,影視作品都是過分虛構了,通常來說沒什麼兇險機關,你想象一下古代的工匠水平就知道了。

總而言之,現實盜墓和影視劇還是差異很大的。

原創首發公衆号:易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