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豆瓣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紀錄電影《“煉”愛》的導演董雪瑩,很高興能通過豆瓣跟大家溝通交流。
今天是3月18日,在經曆了上影節、北影節和大大小小近百場點映後,《“煉”愛》終于在國内院線跟大家見面了。
在映前的點映和首映禮上,現場觀衆的反應遠超我的預期。一次次的笑聲和掌聲,讓我确信我拍了一部可以走進公衆視野、能讓普通大衆喜歡的紀錄片。但我也不得不接受現實的殘酷,疫情之下,接近一半的電影院暫時關閉,《“煉”愛》的首日排片隻有可憐的1%,我隻得感慨紀錄片在院線市場的弱勢,但同時也無比感謝所有為這部片子呼喊的親朋好友和所有走進影院觀看這部片子的可愛的觀衆朋友們。 不管這部電影最終票房如何,我都願意跟大家分享陪這部電影走過的這3年多中的一些點點滴滴。
這部影片的緣起,是我自己匪夷所思的相親經曆。這個經曆讓我思考,中國有數以千萬計的城市單身女性,作為這個龐大群體的一員,我相信大家都面臨着一些共同的情感困惑和問題。所以,我舉起了攝影機,決定以一部電影的方式,來記錄這一無法也不應回避的社會現象,也記錄一些女性的情感變化。
我很清楚拍女性題材,不管拍成什麼樣,一定會衆說紛纭。展映過程中,我就聽到了正反兩面的不同聲音——
有人說,
沒想到紀錄片能這麼好看!
作為男性我有了更多反思,看到了當代都市單身女性的掙紮和堅強。
不強加作者觀點冷靜的去展現多元婚戀觀。
作為父輩,看完更了解孩子們這一代為什麼找不到對象了。
也有人說,
主演活該單身!
導演畸形婚戀觀!
為什麼還這麼幼稚的去相信童話?
其實看到這些評論,我是開心的。讓本片激起大家的讨論和溝通,本身就是片子的初衷之一,不過在此我還是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有關“女性主義”。
我不贊同男女對立,也希望這部影片給男女之間提供一個對話的機會。我看重的是女性為什麼變得獨立,而不隻是标榜“我要話語權,我要獨立。”
我想傳達的是“女性主義”“我是女生,我很強大,但我内心仍然有柔軟的地方,仍然珍藏着童話。”就像片中的寓言“我像龍一樣強大,但我内心也住着一隻兔子”,這則寓言故事就是《“煉”愛》的精神内核。
其次,有關我的婚戀觀。
我本人渴望一生一世的愛情和婚姻,我也一直在追求長久真摯的愛情,但《“煉”愛》裡沒有植入我個人的愛情觀,我也沒有做婚戀觀的價值定義者。影片中有人向往愛情,有人看重事業,有人堅信從一而終,但要抛開片子問我自己,我依然認為相信愛情不是傳統老套,而是在當今多元婚戀觀中的一種堅守,一種理想主義!
對于我個人而言,作為一個30多歲,經曆過情感和生活的錘煉之後的女人,我認為被現實教訓之後随波逐流、圓滑世故,看似老成、實則麻木,把所有的事都放在橫軸豎軸上歸于算法,是一種妥協和苟且。與其如此,我情願做一個幼稚的人,去勇敢地相信童話。
再次,這部電影是脫單寶典嘛?
肯定不是,從決定做這部電影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想過教大家怎樣去“談”戀愛,也沒這個資格。我記錄的中國都市裡光怪陸離的婚戀現象,我想探究的,是單身背後的社會成因,我想呈現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彷徨。
現代化的進程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未來會更加富足,交通更便捷,我們會更方便地結識更多的人……但是,為什麼單身男女仍然感歎真愛難尋?為什麼“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可以打動這麼多人?
物質的富足,溝通的便捷,并不意味着人世間不再有真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我們自身。我們是否還相信真愛,我們是否還向往真愛,我們的内心是否已經迷失?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作為紀錄片導演,我的本份是記錄,真實的記錄。忠于生活并且客觀呈現,是我的天職。對我所記錄到的人物、拍攝到的故事,不做任何價值評判,這件事情,我更願意交給觀衆,交給所有對它們感興趣的人們。如果我的作品可以獲得大家的共鳴,引起深層次的思考,或者是争議,我也是樂意見之。因為自由的讨論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就像紀伯倫所說“一場争論可能是兩個心靈的捷徑。”
最後,感謝。
感謝我可愛善良的拍攝對象,你們無私的展現自己最隐私最真摯的情感和故事,這真的需要勇氣;
感謝影片相關的所有公司和主創和同事朋友們;
感謝參與讨論和觀影的觀衆朋友,謝謝大家對這個社會問題的關注。
今天影片公映,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支持獨紀錄片,支持理想主義在這個多元紛雜的時代永不妥協,永不随波逐流。願每個人理想不滅,真摯如初!
我也會在評論區跟大家互動,謝謝!
董雪瑩
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