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硬币可得面包
奉獻稅款可得權利
奉獻勞動可得報酬
那要奉獻什麼 才可得知這世界的一切?”

《十三邀》許知遠采訪項飙時,問了項飙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理想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項飙的回答中有這樣的一句:“你的出發點必須是現在的困惑,必須是大衆的困惑,必須是最新的變化……如果孔子活在今天,掌握了所有這樣的信息,像他這樣的思考者,他問的問題是什麼?”

《地。關于地球的運動》講述的是在15世紀歐洲的p國,地動說(日心說)被察覺及探索的過程,也就是“世界與人類的關系被反轉的瞬間”。

但漫畫作者魚豐并不是在創作了一部科普作品,雖然故事講述的是15世紀在一個虛構的國家裡發生的轶聞,但實際上,魚豐借這個颠覆世界的曆史時刻在探讨人類與真理之間的關系。

真理?好像是一個與我們普通人距離非常遙遠的話題。
但在《地。關于地球的運動》中,魚豐告訴我們,真理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因為它與政治、權力、宗教、階級、性别、财富等一切社會要素都發生着最根本的聯系,除此之外,它也與我們最内在的本質有着根本性的聯系,畢竟我們如何認識真理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自己,如何建構我們自己。
我們認識、理解、對待真理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存在的一切。

故事裡,P國的C教禁止地動說的原因在于,地動說動搖了它們統治的基礎,在這裡我們意識到,所謂的權力其實來源于對真理解讀的資格。德國政治學家施密特說過,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歡呼,而人民的歡呼是一種認可的表現,但人民認可的是什麼呢?就是對這個世界最本質的解釋的認可,因此,誰對這個世界的解釋被認作是真理,就意味着它擁有了掌控世界的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政治基本活動是演講、出書、投票,這都是解釋以及對解釋的确認。
故事裡,P教這條線正是在向我們展現真理作為權力誕生之源的真相。

在幾個主人公的行動中,我們更加能清晰地看到這種權力如何在人們之間形成,并通過性别、階級、經濟、倫理等議題和選擇,在人們之間發生作用。
而真理并不總是與權力重疊,因為人們有着各自的經驗、立場和判斷,真理所衍生的權力在人們之間的作用形成了一種拉扯真理發展與後退的力量,真理像是一個被奪走軀體的幽靈一般遊蕩,而權力僞裝成真理的模樣在人們之間作祟,誘惑着人類做出看似正确的“選擇”。

拉法爾、奧科吉、巴徳尼、約蘭達、杜拉卡……他們都曾遊走在權力設下的陷阱邊緣,所以約蘭達才說:“信仰也會變成詛咒”。

魚豐借助這些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與地動說有關的故事,将真理複雜且深刻的運作模态以一種可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那麼魚豐向我們展示這些内容的的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這一切都藏在魚豐創作的堪稱神級的結尾中。在故事結尾,一名真實的曆史人物陷入到内心的糾結之中,他看到了追求真理的欲望取代真理之後濫用權力的真相,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一場被詛咒的行動。在這裡,魚豐給出了自己看法,并向我們提出了開篇時的那個問題。

“奉獻硬币可得面包
奉獻稅款可得權利
奉獻勞動可得報酬
那要奉獻什麼 才可得知這世界的一切?”

但魚豐最想表達的疑問,或者他也不确定的是,當阿爾伯特停下腳步,發出“?”的想法時,作為觀衆的我們,能否像p國的拉法爾、奧科吉、巴徳尼一樣,清楚地辨析和選擇出真理,而不是落入權力的陷阱呢?

《地:關于地球的運動》雖然在制作層面上有着太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從内容上看,這是一部足以載入史冊的傑作,而且,魚豐在創作這部傑作的時候,才2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