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帶來的一則小品,看的還蠻有趣的,我更傾向于看(當然對這部作品來說也許不應該用“看”這個動詞)W.A.妙趣的短片。這部短片有三個明顯的特質:套娃,舞台劇置景,和表達方式。

套娃

作家在Gipsy House-亨利在派對-加爾各答的醫生-蒙着眼也能看見的老人-瑜伽大師,我們跟随着一個個不同人物的口述了解故事的過程,可以被形容為一層一層打開套娃,又一層一層合上它們。當然這也是W.A.一直喜歡的把戲,但在這部短片中卻分外有趣,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把5層套娃濃縮在一部38分鐘的短片中;二是所有的叙事場景全部是舞台劇式的置景;三是講故事的獨特方式,而後兩者正是短片另外兩個明顯的特質。

舞台劇置景

W.A.在最近的《小行星城》中,将他對這種舞台置景的審美偏好發揮到了過度的程度。但與《小行星城》中攝影機連續的橫移不同,在這部短片中,幾乎所有鏡頭都是固定機位拍攝的,甚至“工作人員”就直接在畫面中切換舞台裝置。如果《小行星城》是連環畫,那麼《亨利·休格》就是連幕間都給你看的舞台劇。我并不認為W.A.是所謂的“對稱狂魔”,我覺得他對這種舞台劇置景方式的熱愛才是“瘋魔”。

表達方式

但我不讨厭《亨利·休格》中的這種置景,我認為這來源于這部短片非常神奇的表達方式/視角。這是一種與普通觀影完全不同的視角,在正常的觀影經驗裡觀衆所扮演的其實是攝像機的角色,但在這部影片中觀衆更像是一個閱讀小說的讀者。而影片中的角色也呈現出小說人物一樣的口吻,甚至不去展現叙述者所描述的畫面,而是展現叙述者進行描述這一行為本身。實質上是與其他電影逆向而行的,通常電影的方法是将文本立體化,而這部電影反其道将影像平面化。做這樣一個嘗試,僅僅閱讀電影台詞的文本,是否能在大腦中構成與電影畫面類似的場景。

而這一切都可以是為了主題服務的。亨利·休格通過磨練專注力,習得了“不用眼睛也可以看見東西,視力通過身體的其他部分完成“的神奇本領。這本身就非常符合閱讀小說的經驗,人們通過閱讀文字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圖像。我并未讀過原作者Roald Dahl的作品,但我認為W.A.成功地把38分鐘的影像平面化為了等時長的閱讀體驗,即我讀了W.A.讀的Roald Dahl的作品。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親自讀Roald Dahl的原作了,這就是改編和原作互相成就的感覺吧。

還有一些調侃和冷幽默的設計,W.A.的老手藝了,另外布景裡有一副畫很像喬治·布拉克,一個從印象主義走到立體主義的畫家,私以為這也和影片本身隐隐有所呼應。

所以W.A.能不能少搞點小行星城,多整點亨利·休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