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有部分借鑒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85082/
如有侵權立即删除
前年,一部以集結各大導演為看點的大合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火炸國慶檔,在一衆優秀電影中脫穎而出。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片,影片陣容方面絲毫不簡單,以甯浩、陳凱歌為首的豪華導演陣容配以黃渤、張譯、吳京等“老戲骨”,為觀衆呈現了一個個展現國家發展富強的不平凡故事。最終也取得31億票房的好成績,榮獲當年百花獎最佳影片。
而就在去年,同樣的時間不同的理由,為慶祝即将到來的決勝小康,一部更為接地氣、更應歡喜氛圍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同期上映。與《祖國》以“曆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的串聯手法不同,《家鄉》更多的是将鏡頭聚焦于鄉村、市井等現實生活,也更容易引發國人在情感層面的共鳴。
在呈現形式上,多位導演聯合執導短片合集的形式算是國内大銀幕首秀。雖然早在17、18年連續兩年就有政治性宣傳片《時間去哪兒了》和《半邊天》——金磚國家導演電影拍攝合集,但在内容上并無太大關聯,僅是作為五大國合作共赢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電影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現實意義。
而這麼一種“導演合集”的表現形式在世界影壇上其實也不算新鮮,無論是名導合作還是新導剪輯都能在影史長河中窺探到一二。尤為著名的是由35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名導聯合執演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這一部為慶祝戛納電影節六十周年而拍攝的三分鐘短片組成,在電影架構上尤為出奇,一部電影就能領略到不同導演千變萬化的叙事風格。而另一部電影《浮生一日》的創作則更為大膽,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牽線托尼·斯科特,通過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邀請全世界網民用攝像機紀一天自己的生活瑣事以及對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近4500小時的視頻,展現了在同一天之中世界各地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後篩選剪輯成記錄電影,以貼近生活的創意點被廣為流傳。
《家鄉》作為這種形式在大銀幕上的第二次嘗試,即取得了高票房的不俗成績,也為傳統形式 的獻禮片開辟了不一樣的表現道路。所謂獻禮片,就是在為迎接某一個擁有重大曆史紀念意義的節日而特别籌備拍攝的電影,像之前的建國三部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還比如去年的《金剛川》。其共同點為均選取特定年份特定日期上映,不計成本聘用知名演員拍攝大場面,主旋律核心永遠高于一切。此類影片絕大多數都仍是“為了完成而完成”,基于意識形态挂帥的創作策略,導緻了主旋律電影長期以來的空洞與刻闆,最終因為不能很好的給觀衆代入感而飽受诟病。
經吸取前者的教訓,《祖國》自從立項之初便明白了即使再多的明星主創也無法拯救故事方面的難堪。因此七個在故事上面毫不相幹卻在時間上有面密切聯系的集合電影就此誕生。新中國成立、原氫彈爆炸、女排奪冠、香港回歸等等具有曆史性的畫面被各大導演用“以小見大”的叙事形式呈現出來,再現了新中國從誕生到富強的70年曆程。
說了這麼多背後故事,讓我們把視線轉回到主菜《我和我的家鄉》上來。《家鄉》的五個短片充滿了巧思,将喜劇的類型深度與鄉村的主題情感很好地結合到一起。無論是開篇的《北京好人》還是最後的《神筆馬亮》,都是以“小品内核”的方式切入主題。當然,甯浩和彭大魔都是拍喜劇片的老手了,之前的作品也常有濃郁的小品味。在拟定了的明确創作方向後,即使每個短片各抒己見,觀衆整體觀感下來也不會有太大偏差。每一部短片除了情感共鳴在發力,“小品内核”也功不可沒。
不難發現,每一部短片都是以“謊言”為切入點,張北京騙醫保、黃大寶巧圓謊、小範重建教室、喬樹林道真相、馬亮隐瞞留學,并且都以“謊言”拓展為荒誕搞笑的一系列故事來展現不同地區的市井生活,展現普通群衆對生活的熱愛從而達到彰顯主旋律的目的。雖是如此,但《家鄉》首先是一部合格的喜劇電影,之後才稱得上優秀的主旋律電影。由于每個導演功力不同,即便在創作理念上近乎一緻,但創作出來的作品終歸還是有差。
《北京好人》和《天上掉下個UFO》走的是純喜劇路線。《北京好人》是五短片中唯一一部将背景設在大城市,并且也是唯一一部劇情上與《祖國》有親密互動的短片。甯浩憑借着深厚的喜劇功底,将小人物的樂趣與憂慮展現得活靈活現,主演葛優與占義大叔也将每個包抖得擲地有聲。劇情上的連貫也十分搶眼,能夠迅速将觀衆代入感舒适愉快的情緒當中,起到了很好的“鳳頭”作用。再說個題外話,甯浩在結尾的鏡頭中很明顯緻敬了喜劇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何況都是占義叔本色出演,有趣的聯動也頗有回味。《UFO》的話最搶眼的莫過于主演陣容,陳思誠導演不愧是個合格的商業導演,将唐探陣容提前搬上大熒幕好為唐探三造熱,并且還有黃渤的加持,很難不産生微妙的化學反應。但顯然陳導貌似有些用力過猛,并不能很好的駕馭“小品内核”的短片。黃渤飾演人物的原型也來頭不小,在短視頻上靠着自己獨特發明而走紅網絡發家緻富的up主手工耿,正符合了歌贊靠想法靠勞動脫貧緻富的人民形象。
在表達情感方面,顯然《最後一課》是高于《回鄉之路》的。《回鄉之路》以大西北共情點、植樹造林為暗線依托,襯托的是老一輩西北人民為治理風沙改變家鄉而不懈努力。但由于地域有差,大部分觀衆并沒有經曆過在風沙中的絕望,情感觸碰其實并不是特别強烈。但《最後一課》以老師為帶入點,加之範偉金馬級别的演技與徐峥娴熟的蒙太奇拍攝手法,把整部短片的氣氛烘托提升了一個檔次,細節的處理直戳人痛點與淚點,不自覺地就讓人回想起自己與老師相處的點滴時光。對我而言,《最後一課》是五個故事中最具水準的一部,它通過個體記憶與心理困境,精妙地展現出鄉村的發展和變化,既完成了主旋律的訴求,也無意中傳達人物内心最深處的情感連接。
要談最能捕獲眼球的短片,當然要屬壓軸戲《神筆馬亮》。畢竟開心麻花操手作品,很難不把觀衆逗樂。當然最大的功勞還得歸功于沈騰馬麗這對“黃金搭檔”,這也是他倆第三次在大屏幕上進行合作。在鏡頭藝術上也頗為特殊,直接将農村風光與俄羅斯油畫藝術相結合,既有中國廣袤農村背景的熟悉感,也摻雜着别具一格的異國風情。觀衆也看到不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的畫作,以及更多的鄉村空間的展現,當然故事所傳達的情感更是錦上添花。
雖然相比之下短片質量參差不齊,但不一定非要比出個高低貴賤。整部電影的出發點是好的,不再像以往的獻禮片一樣将“愛國主義”作為立項根本,轉而另尋他路,以大衆喜聞樂見的小品形式走接地氣的鄉土道路。事實證明,這也何嘗是另一種不種“出路”呢?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不同形式的主旋律片子,在既能完成主旋律任務的同時,還能給觀衆留下别樣的觀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