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上映的傳記類劇情片《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滿清貴族皇帝溥儀曲折動蕩且不凡的一生。該片由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導演,中國香港演員尊龍、陳沖、邬君梅等主演,最後一部準許在故宮内大規模拍攝的影片,在當年斬獲了諸多國際上的大獎項 ,包括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獲獎。就我上述所言,足以可以讓此影片在曆史上長遠留存,亘古不息。 我于今年8月31日有幸觀看了3小時20分鐘無删減版的《末代皇帝》,看完此片,感悟與想象都很深刻。片中極度還原了溥儀的生活經曆以及每個時代背景下中國的變化。從一開始幼年溥儀登基時由近及遠的輝煌長鏡頭,到片尾結束時年老溥儀回望紫禁城由遠及近的蒼涼長鏡頭,透過熒幕都能感受到世事的變化無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導演反複就連于溥儀青年時期的鏡頭刻畫。導演将最重要的文筆着墨于青年溥儀花紅柳綠以及颠肺流離的轉化上。這期間變化的是溥儀的外部環境,但他内心的桀骜不羁卻并沒有改變,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名号仍然壓在他身上不曾褪去。不會整理面容,不會扣緊衣物,不會系鞋帶不會說敬語。清王朝已滅,但他心中的複業夢卻從未改變。即使早已經明了這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臆想,但仍以清朝第一君主的身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身為俘虜的溥儀即使身體上對高壓進行了屈服,心中卻依然謹遵外語老師莊士敦對自己說過“君主有禮”的洗滌。這些刻畫,是以一位普通人的身份,向觀衆訴說着溥儀普通人的一生,向世人揭示的溥儀是不平凡的一世。 很感謝導演及其主場團隊能創作出這樣一部寫實且還原度極高的傳記電影,導演不倚不斜地講述了一個十分中國化的故事,沒有太多偏見,也沒有太多溢美之詞。片中對于滿洲貴族的描繪也是可圈可點,基本都是負面描寫也符合人們中記憶裡的樣子,辮子頭、信神佛、忠王朝,還原得非常徹底。這篇文章的中心雖然是與民族有關的,但是總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本上對滿族都是負面描寫,且後面拍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也是有着特别深刻的負面刻畫。但,無論是從國人的眼光,還是像導演一樣以一位旁觀者的外國身份來看,都是能夠思想重疊的。 這部影片卻被譽為“溥儀一生的寫照”,因為導演并沒有偏善或偏惡的極端地拍,沒有美化,沒有貶低,它隻是把溥儀當作了一個普通人,一不小心誕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為皇儲,卻被時代的大浪潮打下王座,成為了清王朝的遺孤。然後被大時代裹挾着不斷向前、向前、再向前。影片裡的溥儀,沒有什麼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寬廣,厚此薄彼、欺軟怕硬都寫在了臉上,平凡得跟紫禁城外的你我一樣。 另外,不僅我們很好奇中國最後一位皇帝的一生是什麼樣,外國的好奇分子也同樣滿懷熱情,想揭開那份不為人知的曆史。若要說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倆位人物,一位就是新中國的創建者毛澤東主席,一手帶領中國共産黨披荊斬棘乘風作浪,開創一個國家的新時代。描述毛主席的藝術作品從建國初就數不勝數,世人也了解得知根知底,所做事迹也遠近聞名。另一位就是本文章的主角,末代皇帝溥儀。但對于他的描寫曆史中少的又少,人們所熟知的也僅僅是他作為亡國者叛國罪的一員。然而,不清楚的是,作為親眼目睹自己的王朝被終結、曆經三朝的更叠、一出生就被貼上清朝遺孤的稱号,享受了四年如癡如醉的紫禁城生活,第一次走出紫禁城面對的卻是反叛軍的封鎖囚禁。再到後來日寇入侵,以複興王朝為理由讓他為日本做事,建立起禍害中國東北華北的“僞滿洲國”,召集心中任抱着複興的一絲絲想法的滿族後人,真正的成為日本人侵略中國人的工具。這背後,作為個人的他究竟承受了多少的屈辱與折磨?看着自己所生的朝代遭受唾沫,自己的出身飽受懷疑,自己的生活颠沛流離,若是放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恐怕是早已難以承受。 而這一切,溥儀承受下來了。從這一點看,他的确能與普通人拉開差别。影片中除了表現溥儀花紅酒綠、趨權附勢的生活外,還展現了他精明能幹、能屈能伸的一面,被日本人囚困就幫着日本人做事,被蘇聯人所捕。就立刻撇清關系,說都是日本人逼着自己幹的,處在當時那個禁地自己也無能為力。還向斯大林寫信說要留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被押回國後,要主動接受毛澤東的召見,成為了特赦全國政協委員。并且還寫書來澄清自己的過往關系。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并不妨礙他所維護的面子。我想這不正是滿清民族的特色嗎?為了保住清王朝的顔面,不惜割掉山河骨肉。為了保住紫禁城内的 安危,不吸煙,讓外國列兵大舉搶占北平資源、火燒圓明園。這一頭倒就去附和另一頭,清朝的作風不過如此,其後代溥儀所做不過是照貓畫虎罷了。但,他所做的一切,卻僅僅隻是建立在生存之上。 《末代皇帝》,被稱為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族電影毫不為過。他。所要拍攝的内容長度跨越60多載,已滿清廢帝溥儀為視角,展現的是中國近代的荒唐與變革。荒唐到當西方。列強已經完成第2次工業革命,扛着重型鋼甲熱兵器毫不留情的大舉進攻東方世界時,中國才結束世界上最長的封建時代。變革到僅僅十幾年間,中國就完成了最不可能的反封建鬥争與反侵略鬥争,并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若是在這之中找到一位,足以能夠将兩個朝代僅僅銜接在一起的角色,我想非溥儀莫屬了。因此,在貝導的親自請求下,不僅取得了中國人民政府的欽準,文化部全力支持且合作,還允許進入“禁城”故宮進行長期實景拍攝。全拍動用超過上萬的群衆演員,還得邀請到了溥儀的堂弟溥傑作為全片的顧問,頭一次大膽的揭露那段禁忌的曆史,還是由一位外國人來操手,實屬罕見。這一方面說明,貝導得知名度舒适強大,藝術造詣也高超,文化部才敢放心交給他,另一方面中國電影沉浸已久,經過文革的洗刷後世人對中國的印象并不太好,也該有一部寫實描繪中國曆史的電影來打破沉浸已久的偏見,進軍好萊塢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名導拍攝的史詩級大片。 這一步棋,不僅達到了中國政府想要的效果甚至超出意料,更加間接将故宮推向世界世界文化遺産之列,位居世界“五大宮”之一。想必許多外國人對于故宮的第一印象,恐怕便來自開頭那段聞名于世界的登基儀式。中華民族的六十載的曆史沉浮也随着導演的鏡頭展現在了國外觀衆的眼前。 看完電影内心久久不能平複,對傅儀悲劇的人生抱有同情,命運不斷的和他開玩笑,失去了自己的親情,愛情、友情和權力,一直處在被利用當中不了解外面真實的世界。但是對他能夠圓滑的地從亂世中存活下來并且改變了世人對其的偏見之解表示欽佩。對中國的近代曆史抱有哀怨,悲歎民智難以啟發讓中國飽受多年的戰争與磨難,經濟倒退一百多年。但是慶幸那個年代也同時湧現出了敢于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英雄人物,帶領中華兒女翻開嶄新的曆史篇章。 《末代皇帝》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受世人欣賞與憧憬的傳記類電影。無論是他所要講述的故事,還是說拍攝說需要的條件,背後都有着濃厚的曆史印記與民族 符号。如果說獲得奧斯卡獎項是意外之喜,那麼得到全世界觀衆的好評屬實情理之中。藝術造詣之高乃業内學習模仿的典範。現在的電影大多數都講究流量為主,票房為王,殊不知當年老前輩為創作出這樣一部廣受人喜愛的史詩級别電影多麼嘔心瀝血。三個小時的電影之旅,感受滿洲民族與中華民族成轉軸和。 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朋友能夠欣賞到這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