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蠻喜歡這個節目的,結果聽完這一期的《單車》,沉默良久,忍不住長歎一口氣。
不懂文學的歌手不是好歌手。
《單車》的歌詞,百分百符合中國人的美學,因為它唱的是中國特色親子關系,唱的是一種即便拿出了信達雅的翻譯版本,外國人依舊會聽得一頭霧水的“地域性情緒”。
它巧妙在哪?巧妙在,它一直在打直球,以責怪的口吻,展露直白的愛和對愛的渴——
“不要不要假設我知道
一切一切也都是為我而做
為何這麼偉大
如此感覺不到
不說一句的愛有多好
隻有一次記得實在接觸到”
但是到結尾的時候,卻一個回馬槍,搭了一個一眼看穿,套上了“功利”外衣的台階——
“ 你愛我愛多些
讓我他朝走得堅壯些”
這是一種獨特但常見的中國式親子情景:明明是愛,卻不願意說愛,偏要搭個台階,說“我為你好”。
“媽媽不吃,媽媽夠了。你要多吃肉,吃肉會長高。”
“爸爸不喜歡吃。你吃吧,吃了對身體好。”
“媽媽不累,你坐吧,媽媽站着挺好,就當鍛煉了。”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将所有的愛,都包裝在“功利”的外衣底下,讓自己坦白的心意能夠稍微被遮掩起來,不必去承受展露愛意所帶來的,有悖于中國人含蓄、内斂氣質的所有羞赧和尴尬。
但是這種遮掩,又是笨拙的,一眼就能被看穿的。說白了,欲蓋彌彰。
越是遮遮掩掩,越是愛得深沉——
這種中國人特有的“親子哲學”,被《單車》展示得淋漓盡緻。
别扭。《單車》唱的就是這兩個字。
在别扭之間,盡訴遺憾、無奈、不甘、惋惜、懷念、深愛、劇痛……
可是林子祥和曾比特版本的《單車》,用一場露骨的父子對唱,将《單車》的别扭美學一掃而空,成了一場粗淺的,近乎是傾瀉式的情感宣洩。
尤其是林子祥起範兒那一段,有那麼一個瞬間,讓我覺得在他麥下踩着單車的,不是“父親”,而是某個“黨委書記”……
唉。
我好難不去惋惜。
中國人的美學,本應該是“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現在卻在各種短平快的文化快餐洗禮之下,幾近蕩然無存。粗淺、直白、簡單、易懂,成為了鐵律,再無半點美感可言。
味道濃烈一吃上瘾還能充饑的食物,已經俯拾皆是了。
所以啊,或者大手子們可以收一收自己的醬料包,留一根原汁原味的甘蔗給我,讓我能夠一如往常地,花時間慢慢地咀嚼嗎?
謝你全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