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在先。

給覺得這部劇為自己帶來了巨大沖擊的,建議你還是直接了解下事件原型「绫濑水泥殺人案」。東野圭吾和劇集對事件的展示,不過是冰山一角,根本不足以讓你了解到何謂「惡人」、「惡法」——順帶一提,案件幾名主犯都已經出獄多年了。

給東野圭吾粉絲的,根據維基百科,東野圭吾現在出版了的個人作品為97部,我看過其中70部,包括《彷徨之刃》。換言之,假如你看的東野圭吾沒我多,但又想對我給《彷徨之刃》原著作出的二流評價指指點點,請給我滾一邊去。

正文:

《彷徨之刃》原著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東野圭吾本身存在的問題。

沒有思考,空為宣洩而生,但又宣洩得不到位;

為了填充頁數生硬地塞入了雜七雜八的無關橋段,導緻本來能以短小精悍取勝的故事變得冗長無趣;

言情,言情,言情,哪怕寫的是生死大事,總是不能忘記男女之事。

《彷徨之刃》沒有思考空有宣洩,其實也怪不到東野圭吾頭上。

未成年人殺人本來就是一個沒辦法從單一角度提出富有價值思考的複雜議題,事關法律、教育(學校、家庭、公共)、輿論,世界上關于未成年人殺人的創作數不勝數,卻從來沒有哪一本能夠為社會指一條明路——當然這也并非創作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它們的通病。

「讓世人關心未成年人殺人」已經是這類作品能做到的極限了,東野圭吾充其量是犯了個天下作家都犯了的錯。不能怪他。

但是宣洩不到位、湊字數導緻冗長無趣,以及臨死不忘言情這三個問題,就無論如何,都跟東野圭吾本身脫不了關系了。

《彷徨之刃》的故事極其簡單,是一眼望穿的類型,換句話說——寫不長。東野圭吾為了拉長篇幅,愣是用上了自己最拿手的言情本事,在《彷徨之刃》下半中,花費巨大的篇幅,來描繪父親和民宿老闆娘雙方情愫暗生的過程……以至于《彷徨之刃》的主要視角,從父親、警察、小青年三人身上,離奇又無聊地拐到了民宿老闆娘的天人交戰上,長篇累牍地開始刻畫她包庇父親的矛盾、勸阻父親放下屠刀的小心機等等。故事至此已經失去了張力。一場複仇大戲的緊張感和刺激感蕩然無存。

或許有人會說,東野圭吾是不是想借老闆娘的矛盾和勸阻提出思考?

是不是其實不太重要,有沒有達成這個效果最重要——

沒有。

《彷徨之刃》從頭到尾都能看出東野圭吾對于父親的複仇是持100%支持态度的。無論是對快兒喪心病狂的極端刻畫(原型也是個窮兇極惡之徒),還是小說中警方本身的自我懷疑和對法律的質疑,都為小說中的父親塑造了一個絕對絕望的黑暗環境,以暴易暴是他的唯一出路。

在這種環境下,思考是沒有任何立足之地的。

東野圭吾對民宿老闆娘的塑造,充其量隻是習慣性地抛出了一個對立面(無論是否站得住腳),試圖豐富故事的層次感,是一種寫作技巧罷了。

可是東野圭吾這種技巧的運用,是失敗的。它不但過分拉長了故事的篇幅,消解了緊張感和沖擊力,甚至乎讓故事的結尾陷入了一種令人不安的死胡同,讓這一場純是用于宣洩的複仇大戲,變成了一個放了良久卻最終面臨便秘的臭屁——

民宿老闆娘和父親的這段情,成為了他複仇的最大阻力。父親騙過了警方,取得了寶貴的複仇機會,卻因為老闆娘的一聲喊,失了神,子彈射偏了,并被警察擊斃。

觀衆看到這一段,肯定會極其不爽,因為所有宣洩都成為了泡影。

但東野圭吾會很爽,因為這個結局,(在他看來)超級浪漫。

一個絕望的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因而失手未能為女兒複仇,帶着遺憾步入了絕路……多麼凄美的愛情故事。

東野圭吾從一個男人了無牽挂開始,到一個男人有了牽挂結束,整個故事其實跟未成年殺人有什麼關系?這不過是一個中年男人自我陶醉的浪漫悲劇罷了。事件的導火索換成自家的狗被殺了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難道會有人覺得《疾速追殺》有任何深度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