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敲下這段文字的時間是2022年5月,地點在上海,這是這個城市被封印的第50天,《文學的日常2》更新了5期。

聽說上海的外灘長草了,我感慨,一個2倍速的城市緩慢下來,大地努力恢複成世界創生時它本來的模樣。現在的上海和千裡外的新疆似乎沒什麼兩樣,時間仿佛被凍結,百年來壓在水泥闆下的生命反而蓬勃起來了。

...

《文學的日常2》記錄了6位文學作家(劉亮程、于堅、雙雪濤、李修文、李洱和陳彥)的日常生活,

他們腳踩在故鄉的的土地之上,詠歎着自己的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

跟了5期,最喜歡的還是劉亮程在的第一期。我是劉亮程文字的迷妹,初在高中語文課本上讀到《寒風吹徹》時就有心髒被擊中的感覺。互聯網時代真的很好,因為通過鏡頭,我們不僅僅能通過一張紙或書來認識一個靈魂書寫者,而可以用更為豐滿的方式,比如紀錄片去認識他。

我看到他在新疆斑駁而有生命力的土地上念着自己的文字,他開着車穿梭在新疆的裂土之間,麥田之間,詠歎夢與醒來之間,我感慨文學家的日常,居然就是詩。

如果你愛一個作家,那一定要去真的認識他,認識他的故鄉,隻有這樣才能讀懂他的文字。這不是PUA,因為當我看劉亮程在新疆的土地上念《虛土》時,當他站在盤根錯節的胡楊木前,我對他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

他笑着說胡楊木沒有故事,胡楊已經很累了,不要再給他附加人的故事了。據說,胡楊一千年不死 死後一千年不倒 倒後一千年不朽,那些扭曲,經風沙摧殘的肢體,在我們見到它時,已經是上千年的老者了。對我們來說,一千年足夠書寫幾卷書的曆史,而對于胡楊來說,一千年,它也隻是站着。

...
劉亮程與胡楊

胡楊活在自己的時間裡,慢,是有力量的。

這是一部很慢的紀錄片,主人公行走很慢,說話很慢,念書很慢,開車行進的速度也很慢。導演設計了許多沒有對白的鏡頭,對準了花草、屎殼郎、還有豬馬牛羊。

...
劉亮程談生命的速度

一開始我很不習慣,後來漸漸得融入了這個節奏,也能細細品味言語間的深意了。

生命的進程是緩慢的,0.5倍速的世界,本是上帝的意思。世界本應該是慢的,是我們急于加快一切進程,忙忙碌碌,又碌碌無為,而大地巍然不動,以千歲孩童的姿态,保持着生長的慢速度,沉默,卻有力量。

簡要介紹一下其他幾集,也都很精彩,金句頻出,值得記筆記觀看:

【2】于堅與雲南 丨代表作: 長詩《0檔案》、《飛行》

于堅這集富有哲思味,他透過莊子的眼光帶我們穿梭在雲南的古宅間,給我們看建築上故人留下的痕迹,講述痕迹後的故事。他稱贊了本雅明關于“aura”的觀點,本雅明認為現代工業制品比起過去的手工品缺少了所謂的“光暈”,也就是人為制造的一種美感。古鎮的美是現代工業化大都市無法替代的,正因為它少了那些不盡完美的手工雕琢。文學的日常亦如此,在文學匠人布滿老繭的手上蜿蜒生成,美則應運而生。

...
于堅與建水

【3】李修文與甘肅丨代表作:《滴淚痣》

李修文說:“獲得了城牆的教誨,就是獲得了這些駱駝刺的教誨,我覺得我又可以寫作了。”看完這期真的圈粉李修文,他說出來的句子都好潇灑也好值得品味,句句想要記下來。他在大西北的土地上看杏花,解讀他對古典的理解。他對創作的理解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有意思的,他說他的創作源于“恐懼”,并引用艾米麗·狄金森的話,說“我寫作時,就像一個路過墳場的小男孩,因為害怕我唱起了個,先生這就是我的寫作。”看來一定要讀一讀他的文字,才能理解這種感覺了。

...
李修文與西北

【4】雙雪濤與東北丨代表作:《飛行家》

去年看過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就是改編自雙雪濤的《飛行家》,第一次在熒幕上接觸雙雪濤本人,覺得他太有意思啦,一口東北大茬子味,真是邊聽邊笑,邊笑邊覺得害挺有道理的。雙雪濤在這集主要是解讀了史鐵生,以及作家與作品的關系。

...
雙雪濤與東北

【5】陳彥與西安丨代表作:《老有所依》

這集是在我看來最有煙火氣的一集了,陳彥老師把目光瞄準一個城市最為平凡的小人物——農民工們。他感慨這些用自己的勞動吃飯的人是值得尊嚴的,是值得被關注的。我想當編劇對人抱有尊敬,才能講好人的故事吧。

...
陳彥與西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作家,最終都長成了自己故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