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是永恒的,愛情如此,巴黎聖母院也如此】

和朋友聊了一下對愛在三部曲的感想,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同樣最喜歡第二部,她說她可以完全與女主共鳴,能體會到對神聖愛情的向往,卻又向現實妥協的無力感;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

“美好是因為瞬間,愛不一定要擁有。”

【簡述劇情】(看過的可跳過)

這是一系列靠強台本封神的小成本電影,第一部男女主在火車上相遇,臨時起意在維也納跳下火車,在街頭逛吧,占蔔,聽吟遊詩人寫詩……渡過了浪漫的一晚。電影美就美在,男主第二天就要坐上回美國的飛機,所以他們火一般的愛情隻會絢爛一晚。

...
膠原蛋白滿滿的女主真好看真好看

在第一部的結尾,男女主角決定不交換聯系方式,并相約六個月後在這裡重見。

第二部的場景設在了法國巴黎,我們都以為六個月後男女主會如約見面(畢竟他們都對對方這麼有好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六個月後隻有男主赴約了,這一失聯就是9年。再次見面時,男主正在他的新書發布會上,他的書的内容正是那次激情的相遇,暮然回首,日思夜想9年的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
這裡太浪漫了

隻是此時的他們都不再年輕,他們每個人都經曆了多段感情,但都對維也納的那一晚念念不忘。

重逢的男女主又開始在巴黎街頭的邊走邊聊,聊世界觀,聊愛情,聊生死。他們的對話因年齡的增長也有所變化。

在結尾,女主為男主唱了一首歌,告訴他她從未忘記過那一晚……

第三部男女主在一起了,還有了倆娃……我自動忽略了,在我這,這部電影隻有兩部可以嗎????

【緻我們的愛而不得】

2019年,在巴黎聖母院被燒毀前的一個月,我正好去了那裡。

...
當時拍的照 巴黎聖母院的雙塔

那時候萬萬沒想到一個月之後,這個仿佛站成永恒的建築會輕易被燒毀。

原來沒有什麼是永恒的。

...
...

女主也這麼說,巴黎聖母院也會消失。

愛亦如此。

去年一整年我都在暗戀一個人,他很優秀,非常非常的優秀,直到今天我也覺得他值得的我喜歡的,并為此感到驕傲。

至于為何愛而不得,我就不解釋了,因為我覺得這沒什麼。我的喜歡不意味着要擁有,反而是把曾經的所有悸動收藏起來,給自己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也是很不錯的。

所謂的愛會在日常相處中消磨殆盡,它既然不會是永恒的,那不如就停在瞬間吧。

我完全能理解男女主角為何在第一部的結尾沒有交換聯系方式,他們太重視這段感情了,以至于不想要任何雜質來毀掉它。

如果這是一個肥皂泡的話,我也會選擇不戳破。

(啊…所以為什麼要有第三部啊…)

【緻幻想的愛】

我不得不說,很多美好的愛情都是靠腦補完成的。

或者我大膽一點說,浪漫本身就是一種腦補。

梁永安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有一種人,是可以和自己談戀愛的,他們靠自己的幻想就會得到愛情的感覺。

我仿佛就是這種人……但我絲毫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腦補和幻想帶來的多巴胺多浪漫啊,真的比一個下頭男在我面前好多了……

在第二部中,顯然兩個人都對那一晚進行了自己的腦内加工。男主為它寫了部小說,而女主寫了首歌。

這份記憶被拔高到了藝術的等級,以至于隻有藝術才能表達它。

但幻想是會反噬的。擁有了完美記憶的男女主後來的情感都不順利,男主甚至出現了那種“和老婆在一起的時候腦子裡是另一個人”的精神出軌行為……

可能是9年的發酵期太長了,記憶被腦補得過于神聖,無論什麼人都無法複刻那次至高體驗,他們也不能再真心去愛另一個人。

所以有時候太過于完美的東西不一定是好事。

這裡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情感觀

【人最完美的伴侶是自己,而覺得他人完美或者神聖一定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了對方身上,真正的感情是誕生于扒拉開那層幻想的慘烈磨合,是習慣,是馴化,是狐狸說的“如果你每天4點來敲我的門,那麼我在3點鐘就會開始期待。”】

至于我的crush,我欣賞這個人,但我也清楚他的美好是我的幻想投射出的,完美的伴侶從來不曾存在,所以不能在一起也沒有什麼可惜的。

想不清自己寫這篇的主要目的,到底是為了給自己的一個ending,還是看到電影真的有感而發,夜深了,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