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誕生于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的《南海十三郎》,恰是香港人身份認同焦慮的巅峰。“偷走我左鞋子的是英國人,偷走我右鞋子的是日本人”,影片中粵劇從大張旗鼓人聲鼎沸到草台班子卑劣魔改,在資本主義的沖擊下傳統文化要麼失語,要麼亂語,粵劇和十三郎互為一體,從亂語到失語……

2.鏡頭語言與場面調度:①十三郎與三個抄詞人寫詞時,多仰拍十三郎,且在帶關系的鏡頭中虛化三人,聚焦十三郎,接着三人形成三角結構,對抗十三郎,結果灰頭土臉,表明天壤之别;②十三郎第一次與唐滌生交鋒,鏡頭中隻出現兩人,先是十三郎高,再是唐滌生高,接着兩人平視。演員走位配合鏡頭俯仰,在将人物心理鬥争外化為空間語言的同時,通過“權力翻轉”暗示二人師徒關系的逆轉,與後文情節呼應。演員調度與粵劇角色走位渾然一體,是本片的獨特魅力;③戰後十三郎與戲劇老闆交流劇本意見時可分為兩段,兩段皆用橫搖鏡頭表現人物關系,第一段中老闆征求十三郎意見,橫搖鏡頭多展示十三郎的面部表情,第二段反之,暗示十三郎的劇作風格在戰後已然過時。值得一提的是,橫搖鏡頭最符合人眼觀察規律,引導觀衆進入情境、做出選擇,而戲裡戲外的選擇更加印證了尋根之問;④十三郎在最窮困潦倒時遇到了年少愛慕之人,這時特寫給到被摔破的象征着十三郎存在的眼鏡,眼鏡也是女神曾經誇贊過的身份标識,理想主義的視覺符号就此破滅,更别說生命的存在……

3.“像我者生,學我者死”,既回答了學徒晉升之道、粵劇生存之道、藝術創新之道,也回答了香港本土文化的涅槃之道,和整個香港回歸後的發展之道。拿文化說,香港文化在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困境——既要繼承粵劇的古典基因,又需突破殖民文化影響下的媚俗傾向,而師徒關系在此成為文化傳承的縮影,十三郎的“破”與唐滌生的“立”共同指向本土文化的生命力,這正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片一問一答,渾然一體。(在某種程度上,破地獄算是十三郎的續集了)

4.鏡像:一個編劇在講一個落魄編劇講另一個落魄編劇的故事, 落魄編劇照鏡子,落魄文化照鏡子,落魄的我們照鏡子,形成“叙事者與被叙事者形成倒影”的叙事閉環,既暗示文化傳承的斷裂,也在自我凝視和自我反思下尋求破與立。


舍友睡了,FIN

不足:1.周星馳的無厘頭風靡香港,以至于我感受到了本片對無厘頭式節奏的模仿,且模仿得不好。無傷大雅。

“江中雪,淚影兩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