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如今的伊朗正如上世紀的歐洲,面臨這各種現代性與傳統的激烈沖撞,其中最最激烈的沖撞體現在中東地區最最獨特的宗教問題。歐洲的現代性由他們自發産生,由他們自己除舊立新,而如今造成伊朗社會風雷激蕩的現代性則來自全球化的世界,特别是美國,這些現代性把伊朗的傳統觀念破了,誰來立新,怎麼立新,自然是由世界各種強權力量或明或暗或淺或深地控制着,當然伊朗人民不可能任人宰割,當權既主動地或被動地面臨着各種外部控制,又面臨着人民的信任危機,國家建設遙遙無期,由此引發各種動蕩革命…

2.電影藝術: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超越了金熊賦予它的藝術意義,伊朗需要這樣的電影,伊朗需要被世界看見。

3.制作角度:最驚喜的還是劇作,設置一個小矛盾爆發與解決,再突然地看似随意地揭開鋪墊已久的失槍之謎,這裡太精彩了!
還有跨媒體的表達,直接展現社交媒體上的真實事件内容


但結尾的處理我不喜歡,讓我我有很多疑問。整部片子過長,導演對表達内容的影像化處理不是很好,片頭無花果之種的暗喻讓我期待在片子裡看到影像化表達,但沒有。

形式上東西跟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我很難理解評論區那些把這部電影貶的一無是處的人。

“重要的不是拍政治電影,而是政治地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