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瀝瀝的雨點拍打着窗沿,電視裡播放紀錄片《惟有香如故》,配樂夾雜着雨滴竟完全重合,給人一種身處桃園之感。

近幾天一直都在下雨,街道上行人寥寥無幾,走在小巷裡,氤氲的芳香撲鼻而來,下雨後的氣味顯得更加濃重,讓人久久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一說起香,大家都有發言權。

鄰居家的小孩剛放學一進家門,便聞到了媽媽煲的玉米排骨湯;環衛工人在清掃街道時,早餐鋪子剛蒸好的肉包香味便飄香天邊;每當晴天,家家戶戶把被子拿出門晾曬,傍晚收回時,被子上沾上陽光的清香······

如果問我,最喜歡哪種香味?我的答案是桂花香。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就是談及桂花香的,而我喜歡桂花的原因無非就兩點,一是香味淡雅,不刺鼻;二是能吃,桂花糕是我的摯愛。因此喜歡上桂花香,無法自拔。

我記得還跟朋友說過,如果我老了,那就要在門前嫁接一棵桂花樹,氤氲的香氣萦繞着我,别提有多惬意了。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惟有香如故》,看完之後強烈想安利給大家。

看片名不難猜出是講“香”的,這部紀錄片共5集,單集片長40分鐘,很快便能看完。我看完後感歎原來在每種香的背後,還藏着一段故事,在這些故事裡,人物憑借着香來發揮餘熱,這些香的延續何嘗不是一個人生命的延續呢。

每集通過香來講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故事,這些人有些是我們熟悉的名人,其中也有不乏我絲毫沒聽過的名人,但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深深的記住了這幾個人,并且一談起關于他們的香,便會勾起我對這個名人深深的同情。

每一種香可能對于我們來說,難道不是美好的象征嗎?但對于他們來說,這些香的背後卻暗含着一段憂傷的經曆,正是這些香讓他們再次“複活”,再次使這些香流傳于世。

這部紀錄片在配樂、選材、立意、演員、畫面等方面都非常不錯,每集導演穿越古代向我們訴說那個時代的悲歡,時代的悲歡進而轉入人物的悲慘命運,而“香”對于這些人來說也是一種念想,一種遺留世間的靈魂。

第一集題為《雨霖鈴》,講述的是楊貴妃最喜歡的瑞龍腦香。

“我第一次聞天然龍腦香的時候也很吃驚,它居然是這樣一種奇妙的香味,清涼,但并不刻薄;端莊,又不失纏綿。瑞龍腦就在這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來,看不出任何痕迹。當然,除了上空彌漫的,無處不在的那種炎涼。”

其實世間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顯它的存在。

第二集題為《如夢令》,講述的是李清照喜愛的梅香。

“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夠追思,說明從來都不曾遠離。沒有實體,便沒有挂礙,在李清照的世界裡,梅香,不再從屬于宿主,人間天上,終于能夠自由地獨立成章。”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赢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鬓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李清照最後一首梅花詞,八句話,三弄梅花,卻不再提香。

第三集題為《浪淘沙》,講述的是蘇轼的沉香。

“寫着王安石的祭文,卻又目睹了司馬光的離世,幾個月内連續失去了兩位人生師長,這個時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處境。一個總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實往往最難被他人理解。對于很多人來說,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但對于蘇轼來說,他倆其實散發着同一種味道。這味道沒有任何旁骛,隻有理想主義者才會這麼純粹,就像沉香一樣,居心中正,毀譽由他。”

第四集題為《南柯子》,講述的是黃庭堅酷愛的甲香。

“香和臭自古以來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這裡邊會有某種相互依存和轉化,就像今天高檔香水裡的糞臭素一樣,酷愛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顆種子。”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煉成香都在火海沸騰之際。這集給我印象挺深的,因為甲香的味道是臭的,但在煉成香的過程中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螺甲出身貧賤,貴人避之不及,不知道,這才是勘破之物。所謂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實聖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隻在點化之間。”

第五集題為《青囊行》,講述的是華佗想用艾草去除軍營中的瘟疫。

“生逢亂世,任何一個有抱負的士子,總是不可避免地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華佗是這樣,其實曹操也是這樣。如果他倆異地而處,會有更好的結局嗎?這很值得懷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話已經暗示了一種順位邏輯,所以華佗的悲劇似乎無法避免,就像香艾和冰台,無論換哪個名字,都躲不過燃燒的宿命。雖然,一個是為了治病,一個是為了光明。”

整部紀錄片看完,讓我對上述的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讓我對每種香背後的故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如果你對香也頗有研究,那麼不妨來看看香背後的此起彼伏吧。如果你對香沒有研究,那麼這部紀錄片可以淺淺的給我們科普一些香的知識,并且還貼心的附上了關于人物曆史的相關知識,讓我們一起走進名人的世界,去品嘗他們眼中“獨一無二”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