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樂園”這個詞來源于馬丁斯科塞斯對近年來漫威電影的比喻。不過,比起前段時間的《銀河護衛隊3》,《速度與激情10》似乎才是典型的主題樂園(短視頻)電影。以下為分析。我不是專業影評人,有錯誤還望海涵。

1、續作。《速度與激情》是典型的大ip續作,這也是近年來大制作的趨勢——原創ip太有風險。

2、花哨。我會用這個詞形容。大部分都是運動鏡頭,快節奏的剪輯,大量特效和搖滾/說唱,畫面質感很像遊戲過場動畫。即使它知道你買了票怎麼都會看到結尾,還是在不間斷地轟炸觀衆的視網膜和耳朵。事實上快節奏就能調動觀衆的情緒麼?未必。比如結尾逃離火海就處理得很不好——太過炫技。

3、選角上,嚴格遵循好萊塢種姓制度:若幹金發白女白男,若幹黑人男女,比若幹少一點的拉丁語男女,一個亞裔。反正絕對不在選角上漏下一點把柄。

4、套路化。當然,并不是說以前的爆米花片不套路——事實上這些套路就是從前人那傳承下來的——但,近年來的“主題樂園”電影對套路的設定和處理越發粗糙敷衍,比機械降神還機械降神:

我們需要一個政府機構當壞人,那就叫它特工局吧。

我們需要一個反派,好,那他就是前任反派的兒子。

我們需要一個外援,那她就是前任特工的女兒。

我們需要一個花瓶和推劇情工具人,那她就是前任配角的妹妹。(照這樣拍下去,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我們需要團隊内鬥以及背叛,那就讓主角們打一架,插一段蒙太奇表明政府和反派勾結。

還得死些人,抽幾個新出場/顔值低的讓他們挂掉。

有意思的是,正因為電影默認觀衆們對這些乏善可陳的套路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處理上才如此随意突兀,這甚至可以說是觀衆和制作公司的心照不宣:我們都知道得有個角色死,死的肯定不會是主角所以不會心痛,因為不會心痛所以就不需要過度着筆在遺言和主角的反應上,因為觀衆會煩。同理,“特工局”不需要多餘的介紹,是因為觀衆從以往的觀影經驗中就能先入為主地得知這又是一個類似fbi和cia的政府機構。

5、符号。“主題樂園”電影最擅長的就是往人物身上貼标簽。劇情怎麼樣無所謂,人物一定要夠抓眼,就算口碑爛到不行,至少還有二創的熱度。金發西裝優雅特工,一身肌肉強悍的女黑人,棒球服tomboy,一口黑人腔脾氣不太好的family,花瓶美人,羅馬古建築(還有歌劇+意大利語),奔放混亂貧窮的巴西——都很讨喜,但沒有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場景是出人意料的。标簽,符号,這就是全部。我們總是在說你的衣着打扮不能代表你這個人,但在電影裡,它能。加上串客的大牌明星和綜藝偶像(snl的那誰),彩蛋,再玩一些娛樂圈的爛梗和前作的笑點。無需在乎角色氣質跟電影都契合度,以及這些綜藝明星會不會讓觀衆出戲,隻要能提供發條微博的熱度就足矣。

當然,我不願意把《速度與激情10》稱作電影——叫它宣傳片吧,至少巴西那段拍得十成十像裡約的城市宣傳片或者狂歡節廣告。噴了一通,最後來點贊美:我喜歡反派和大部分女角色。還有傑森斯坦森和姜成鎬——兩人的交手讓我這個純路人看到了一絲前作粗粝的氣質。

ps:話說,那個瑪芬蛋糕裡應該是加了大麻才會緻幻。合家歡電影可以這麼光明正大地暗示?